個案2:7歲男孩以寄宿學校為家
史蓉莉接觸過不少分隔家庭非婚生孩子,丈夫是香港人,除了香港的身份,其他條件可能並不好,而女方則青春靚麗。隨著粵港兩地經濟情形的變化,維繫他們之前脆弱感情的紐帶一碰即斷,孩子不幸成為「犧牲品」。
7歲男孩陳影從記事起就一直生活在寄宿學校裡,他60多歲的父親一周從香港來看他一次,陳影的母親以前在廣東打工,在認識陳影的父親不長時間後,就開始同居了。陳影的父親在香港還有一個家庭,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時間並不長。
於是陳影也差不多成准「孤兒」,從上幼兒園開始,陳影一直是寄宿生。「陳影平時對爸爸媽媽並沒有多大的概念,只有老師同學,想起也令人心酸。」陳影的父親日前找到史蓉莉尋求幫助,「因為他覺得年紀大了,如果哪一天不在,那這個孩子怎麼辦呢。」
原因:普通港人身價「大不如昔」
據分析,相比以往,分隔家庭的矛盾主要歸咎於雙方年齡相差太大、沒共同愛好興趣、生活習慣不同及來自內地的女方功利心太強等,如今這方面的誘因比例有所減弱,而分隔兩地感情日趨冷漠、跨境家庭經濟能力並不高,收入不穩定以及婚外情等多種原因更趨凸顯。
首先家庭組成的身份影響認同感,情感交流不暢。
分隔家庭多是這樣組成,港人丈夫內地妻子,子女是香港戶籍,但居住於內地。一旦離婚後,女方就失去了申請移居香港的資格,但子女卻有著港人身份,如果丈夫不照顧子女,則由母親在內地照顧,他們在內地又失去教育、醫療及其他福利待遇,這就造成許許多多的麻煩。
其次,跨境家庭經濟能力並不高,普通港人身價「大不如昔」,還是金錢惹的禍。
一般的分隔家庭,一些丈夫的工作並不是很穩定,或者本身收入並不高。此前,在內地經濟還不發達的情形下,這一矛盾還不明顯;但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以及男方漸進入中老年,這樣跨境家庭出現不穩定因素,夫婦分居兩地見面少、溝通少,經濟方面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再加上年齡文化差異造成對婚姻關係期望期的落差變大,令家庭關係非常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