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縮小收入差距實現路徑
規劃目標:到2015年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由當前的0.42降低至0.35。
{讓全市30%左右的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置於保障性住房的覆蓋之下。「住有所居」點燃走向富裕的希望}
公租房:不做「房奴」也是增收
「長安居,大不易」。當這則關於白居易的文壇軼聞,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尷尬,高房價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排斥和拒絕,已無需筆墨描摹。
重慶解開「住有所居」的鑰匙是提出了「市場+保障」的雙軌制住房供應模式,3年建設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將全市30%左右的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置於保障性住房的覆蓋之下。去年春天,重慶拋出這項龐大的民生住房計劃。
「政府建公租房,本來的『房奴』變成了被解放的消費者,一戶居民一年住房省一萬元,就可多消費一萬元」,黃奇帆這樣解讀公租房的增收賬。重慶的公租房,約一半配租給農民工,此舉打消了農民進城後的一大隱憂;一到兩成配租給畢業不久的大中專學生;剩下三成左右配租給城市中低收入原住民;五年後可自願購買。
對中低收入群體來說,公租房帶給他們的不單單是「住有所居」,還有對社會的信任和對未來走向富裕的希望。
{沒有充分就業,就難有富裕之機。抓住這個要素就抓住了縮小貧富差距的敏感點}
新增崗位330萬:失業是最大窮困
就業是民生之本,失業是最大的窮困。一個硬指標寫進了重慶的規劃:到2015年失業率下降到3%左右,要成為全國就業最充分的地區之一。而在全國和諸多地方的目標中,這一數字一般為4%。
「有了工作,就有收入,就是在縮小貧富差距。」市長黃奇帆說。為實現3%的目標,重慶將增加150萬個工業崗位、180萬個服務業崗位。
創造330萬個就業崗位的「底氣」從哪裡來?首先來自於重慶近年來由傳統老工業基地向內陸開放高地的轉型發展。重慶決策者認為,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區域佈局由沿海向內陸延伸,重慶完全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產業的重要承接地、西部的開放高地。
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等,先後形成20個百億級園區、一大批百億級企業,新興的電子信息產業、金融業,連同傳統產業優勢,共同構築起新產業高地。
去年重慶工業銷售值突破1萬億元。「5年後將達到2.5萬億元,按照一個工人平均100萬元的產值,大約可增加150萬個工業崗位。」在黃奇帆的算盤中,內陸地區金融高地、長江上游商貿物流中心和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及社區家政、養老娛樂、消費服務等傳統生活服務業,大約可增加180萬個崗位。
{扶一把民眾創業,搭一個創富台階。「微型企業」是中低收入者自我創造、自主創業、增加財產性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的渠道}
15萬微型企業:以創業推創富
扶一把民眾創業,搭一個創富台階。2010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將發展微型企業納入「民生十條」,這一計劃的重點支持對像為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農轉非」人員、三峽庫區移民等。
對創業者而言,這是一個頗為誘人的計劃。個人投入10萬元創業資本金,即可獲得政府5萬元以下的補貼,政策貸款10萬元,總共便有25萬元的啟動資金,且經營期間還能獲得與資本金等額的稅收返還;企業再投入,財政就再補助、稅收就再返還,直到發展成為中小企業。如此算下來,相當於零成本創業。
從去年8月到目前,登記的微企達2.9萬個,帶動22萬人就業。重慶的目標是:到2015年,企業總數要由目前的20萬個增加到50萬個,個體戶要由目前的70萬戶增加到150萬戶。
「大企業強國,小企業富民。『微型企業』是中小企業的搖籃,是中低收入者自我創造、自主創業、增加財產性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的渠道。」黃奇帆為記者算了筆賬:如果不在扶持創業上做文章,可能到現在就多了20萬人失業在家,政府一年要給每人補助約5000元,20萬人就要掏10億元,肯定不如把這10億元一次性拿出來辦2萬個微企,不需要每年都掏錢,以後還會產生稅收,會帶動更多人就業,「這個事情其實就是用治病的錢用來強身健體,投入、產出都非常划得來。」
今年,重慶還將拿出9億元專項資金,發展3萬微型企業,到2015年爭取培育起15萬個微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