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路徑
規劃目標:城鄉收入差距將由目前的3.4:1縮小到2.5:1左右。
{「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產生的坐標轉換,將是重慶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基礎」}
讓千萬農民成「有地市民」
今年6月舉行的一次內部研討會上,記者聽到了黃奇帆與一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知名專家交流討論。按照重慶提出的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實際上要求「十二五」期間農民人均收入要保持連續5年每年增長18%,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快一倍。這位專家對此可行性尚有擔心、有保留。
黃奇帆則信心滿滿。他解釋說,實現這個目標有賴兩大「制度創新妙手」。首先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所產生的統計坐標轉換,將是重慶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基礎,這絕不亞於承包制對農村經濟的釋放作用」。
對此,重慶市推出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傾斜機制:在農民獲得城市戶口後有一個過渡期,不僅享有城市的「五件衣服」,還可保留農村的土地財產。如此一來,避免淪為生活無著的失地農民,而成為「有地市民」。
截至目前,全市轉戶210多萬人,僅退出60畝宅基地,且多為廢棄之地。黃奇帆計算著這一「妙手」在縮小城鄉差距棋局中的效應:按目前進度,5年內重慶會有500萬農民轉戶進城,全市農村人口從2000萬降低到1500萬左右,同樣是3400萬畝耕地,農村人均佔有資源量增多,勞動生產率相應提高,分母變小了,農民人均收入必然會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增加500萬人口,分母變大了,在統計上就會將城市平均收入縮小一點。這一增一減,加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目標高出城鎮居民6個百分點,「達成到2015年將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左右的目標,幾乎是可以確定的。」
讓農民成有產階層
讓農民有更多條件擁有財產性收入,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黃奇帆與專家討論時拋出的另一個「奇招」。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分析說,城鄉差距一個重要原因是物質資本差別大,農村必須進行產權的界定,讓農民擁有「三權三證」(承包土地使用權證、宅基地使用權證、農民住房產權證),可以抵押、轉讓,這樣農民擁有的物質資本就能從無到有。
2007年中,重慶與成都一併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隨後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推動農民增收。
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徐強對記者說,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縮小三大差距的一個很重要手段,類似土地確權的制度變革。「有時候一項制度的推動,便可促成財富的爆發性增長。」
按黃奇帆的說法,「有了這個創新舉措,農民的資產一下就變活升值了。理論上全市農民已擁有了1萬億元的財產權。全市3000萬畝承包地,一畝地算一萬元,就是3000億元;6000萬畝林地,一畝地算5000元,總計3000億元;近400萬畝宅基地,按照『地票』目前均價15.5萬元/畝計算,總價值為6000億元左右。三項相加,再去掉集體所有權的15%,算在農民頭上的使用權財產就是1萬億元。」
C縮小區域差距實現路徑
規劃目標:按GDP衡量的主城與邊遠區縣差距,由2.2:1縮小到2:1左右。
{要做到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差距,主城和邊遠地區的人均財力相差就不能太大}
打造城市群:有太陽、月亮、星星
展開重慶地圖,8.24萬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如同一隻展翅騰飛的鳳凰——以主城區為核心的1小時城市經濟區這「一圈」是「鳳頭」,渝東北和渝東南是「兩翼」。
「鳳凰」的翅膀十分沉重,以三峽庫區、民族山區為主的「兩翼」地區基礎條件差,發展速度慢,貧困人口多。離開了「兩翼」,重慶這只「鳳凰」就飛不起來。為此,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以構建縣域內發展機制為著力點,重慶大力發展區縣城經濟,提升小城鎮聯接城鄉的能力。
針對欠發達地區財力不足的現實,重慶調整市級對區縣稅收分成比例,確保財力向「兩翼」區縣和貧困區縣傾斜,將區縣最低人均財力提高到10萬元以上,以求逐步將「一圈」與「兩翼」人均一般預算收入差距縮小到2.5:1。
分層次推進城市群建設是重慶縮小區域差距的一個重要戰略。根據重慶「十二五」規劃,主城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千平方公里、千萬人口的國家中心,將三峽庫區的萬州建設成為百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提速發展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區域中心城市。
黃奇帆認為,這種有太陽、有月亮、有星星的城市群,大中小均衡合理,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千萬級人口的主城與5個百萬級人口的城市互動,5個百萬級人口城市又與二十來個幾十萬人口級的城市互動,形成網絡輻射效應。
「改住房、修公路、建水廠,生活條件大變樣;種蔬菜、喂土雞、牧牛羊,三年增收一萬元。」這是三峽庫區雲陽縣農民鄒道樹寫的一副對聯,描述的是重慶「兩翼萬元增收」工程給農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