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7月22日報道,由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同屬新聞集團的其他媒體相繼被捲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有關媒體操守和新聞監管的調查與反思呼聲強勁;竊聽醜聞甚至越過媒體邊界,在英國警界、政壇引發連鎖震蕩,梅鐸首相因此遭遇「上任以來的最大嘲笑」。
竊聽醜聞並非媒體罔顧社會責任、濫用新聞自由的偶發事件,它折射出西方媒體發展及民主體制遭遇的制度困境。
在西方新聞史上,大眾傳媒曾高揚自由的旗幟,為資本主義民主體制的確立和發展搖旗吶喊。西方媒體也常常標榜自己是獨立於行政、司法、立法之外的「第四力量」,是傳播真相、維護公正的「無冕之王」。但在資本壟斷與兼並的浪潮中,大眾傳媒被迅速裹挾進來。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新聞業主要控制在50家大公司手裏。至90年代中期,已經集中到10家公司的手裏。到了21世紀,美國的傳媒業幾乎被時代華納、迪士尼、新聞集團等五大財團壟斷。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橫跨各大洲,在英國包括《泰晤士報》、《世界新聞報》在內的40%的報紙由其控股,在美國擁有《華爾街日報》、福克斯網、幾十家電視台等諸多重量級媒體,澳大利亞70%的報紙隸屬該集團。媒體自由在集團化的陰影下黯然失色。一篇題為《資本比自由硬,默多克勝利了》的評論寫道:「美國新聞人不得不面對一個悲涼的現實:他們隻是聖徒,不是主。主的名字叫資本」。
美國學者W·蘭斯·班尼特將新聞比作是理解政治和國家治理的「關鍵」,「所有的政治角色,從總統到議員,從利益集團到激進主義者,都統統將新聞看作他們走向政治的關鍵。」跨國媒體集團不僅直接控制和操縱新聞媒體,而且還通過媒體精英與政界、商界精英聯結起來,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以維護各自的利益。政府與媒體之間既有制衡,又互有所需。政界人物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不得不拉攏、利用甚至取悅媒體。據英國媒體報導,因竊聽醜聞而被捕的梅鐸首相前新聞主管、《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庫爾森,以其強大的媒體資源和人脈資源,在保守黨的選舉中曾發揮重要作用。「過去20多年,擺在每個英國政治家眼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學會同默多克打交道,搞好關係」,英國《每日快報》政治評論員彼德·奧波恩如是評論新聞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