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據報道,油田開發利潤與巨額投資相比其實微不足道。根據協議,哈爾法亞油田開發的服務費回報每桶只有1.4美元,而中石油聯合體之前獲得的魯邁拉油田開發利潤每桶也不過2美元。很多國際公司因利潤過低而放棄投標。
美國之音在評價時就說:「中石油為了進軍伊拉克油田不計代價。」
美國走了,中國來了?
伊拉克想要熱烈地擁抱中國夥伴,外媒紛紛注意到這一變化。
俄羅斯之聲專門就伊拉克面臨「美國離去,中國前來」撰稿,而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日則直接在標題裡來了一句「牢騷」——美國替中國打下伊拉克?
報道援引《華盛頓郵報》的報道說,中國沒有參加美國領導的入侵伊拉克行動,也沒有參與此後在伊拉克進行的血腥軍事爭鬥,但在伊拉克向外國投資打開大門的時候,中國卻來趁機賺錢了。報道稱,過去兩年在伊拉克石油部簽下的11筆油田開發合同中,中國公司參與了其中的3筆,而只有2家美國公司拿到了這些合同。
魯科伊公司石油和天然氣分析家克拉索夫斯基說:「原則上我們己感到了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強有力的競爭。」
俄羅斯地理政治問題協會主席伊瓦紹夫上將在接受俄羅斯之聲采訪時說:「在伊拉克我們將看到中國努力加強對石油和地區戰略交通地區的控制,另一方面是美國和中國的對話。它們將相互面帶微笑地爭奪別國的資源,而且鬥爭將激化。現在在伊拉克、其他有石油的地區,美中之間的鬥爭己顯而易見。」
不過美國在「鬥爭」中似已露出疲態。《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借用了法國駐伊拉克大使BorisBoillon的話勾勒出美國人的「伊拉克疲勞症」:換在過去,你若勸美國人去伊拉克做生意,他們滿眼看到的都是機會,滿是活力。但現在美國人對伊拉克受夠了,如今你要是告訴美國人「你可以去伊拉克做生意,因為那裡有機會」時,這個人多半只是會想一想,然後回答說:「哦,伊拉克——那個血腥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