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看達賴如何擊碎美國政府的辯解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7-2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人民日報》2011年07月26日05版刊載作者益多題為「看達賴如何擊碎美國政府的辯解」文章,內容如下:

 7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於任內第二次會見十四世達賴喇嘛。白宮發言人對此進行了辯解,其理由同以往美國總統會見達賴毫無二致:一是因為達賴是「受國際認可的重要宗教、文化領袖」;二是因為會見可以推動達賴與中國政府恢復對話;三是會見並不改變美國不支持「西藏獨立」的政策。可以預見,如果未來仍有美國總統會見達賴,能拿出的理由仍不外乎這幾條。但是,恰恰是達賴自己把這幾條理由擊得粉碎。

 達賴不搞政治了嗎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政要頻繁會見達賴,理由都是「達賴是宗教領袖」。今天當他們對達賴政治「退休」、「交權」大加吹捧,聲稱達賴從此成為貨真價實的「宗教、文化領袖」時,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恰恰是對自己的無情嘲弄!

 而此番同以往不同之處在於,5月達賴確乎對外宣佈,正式將政治權力移交給「流亡政府」新當選的頭目。據美國媒體報道,7月10日,達賴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中還對自己過去熱衷於政治作出沉痛懺悔:「在過去的幾十年我一再地對別人講,宗教領袖和政治領袖應該分開,對別人這樣講的時候,我自己不僅僅是宗教領袖,還是一個政治領袖。我的這種做法是一種心口不一、虛偽的做法。」達賴甚至賭咒發誓,「這輩子不再涉足政治,一生追隨佛陀」。

 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對於一個「心口不一、虛偽的」一貫撒謊者,人們有理由對他今天的「誠實」持懷疑態度。果然,早在3月11日,達賴在給其「議會」的信中就申明,新體制「一旦遇到困難,我還可以提供協助解決」,「我將永不會捨棄政教公眾事務,一定會繼續投入西藏的正義事業」。7月12日在美國接受採訪時又宣稱「如果新的領導人需要我的幫助,我隨時都可以。」問題在於,達賴集團中有誰敢說「不需要達賴的幫助」?達賴的手下對達賴的政治愛好癖心知肚明,跟著一片鼓噪。其「首席噶倫」向印度的媒體表示,「達賴喇嘛不會離開我們的鬥爭」。一名「議員」稱,「只要達賴喇嘛還在,自然由他發號施令」。達賴駐美「特使」說得更明確,「達賴喇嘛退休後的領導作用對於西藏人民來說是不會改變的。」印度外交部一名官員對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流亡政府表面上改變,但達賴喇嘛仍是權力核心」。至於那位新當選的「首席噶倫」一心盼望達賴「很平穩地把權力和事業交給新的年輕一代」,由他自己「作為行政當局的政治領袖現在起負責簽署法律,任命代表和特使,執行重大政策」,只是年輕人不諳世事的表現而已。

 再讓我們看看達賴「退休」後都幹了些什麼?6月初,「退休」剛過一周的達賴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新一輪竄訪,先是新西蘭、澳大利亞,緊接著就是美國、加拿大。不管到哪裡都是千方百計謀求見政要、辦演講、接受媒體採訪,搞政治的勁頭比以往有過之無不及。而其最心愛的話題,仍然是攻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6月10日,達賴在墨爾本一次集會上煽動,「中國的鎮壓不會持久」,「中國終將改變,我們這些從極權體制裡出來的難民有足夠理由保持樂觀」;6月12日,達賴在墨爾本與海外動亂分子見面時妄稱,「中共執政60年後,是時候下台了」;7月10日,達賴在華盛頓一次研討會上再次大講,「中國共產黨年紀大了,慢慢退休的話,可能是最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達賴還想充當美國政府的「政治教師」。據美國媒體報道,在會見奧巴馬總統後,達賴佔了便宜還賣乖,聲稱:總統最近經歷一些困難,所以我作為一個老朋友有責任給他帶去安慰。又大談「美國兩黨有不同利益是正常情況。但是當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這些黨派之間的分歧是次要的。經濟問題不是黨派之間的利益,而是整個國家的利益……」,儼然一副美國救世主的姿態。當美國人聆聽這位遠道而來的老喇嘛十幾天喋喋不休的政治教誨時,還能說這不是一位政治人物嗎?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新二
奧巴馬首次承認美或債務違約      [2011-07-25]
奧巴馬重申反對短期提高債務上限      [2011-07-24]
小奧首鬆口 不排除美債務違約      [2011-07-23]
一藏族學生寫信奧巴馬講西藏史      [2011-07-21]
奧巴馬會見達賴說明了什麼?      [2011-07-20]
奧巴馬稱美兩黨債務談判有進展      [2011-07-20]
奧巴馬微博恭喜日本女足奪冠      [2011-07-19]
中國前駐美大使:奧巴馬會見達賴對誰都沒好處      [2011-07-19]
專家:達賴是奧巴馬困境中的稻草      [2011-07-19]
海外統促會負責人抗議奧巴馬會見達賴      [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