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指出,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狀況還比較糟糕,甚至比印度目前的狀況還要差,遇到了大量問題。但是最近十多年以來,中印兩國在此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印度相對保守,墨守成規,重點選擇大量引進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裝備,中國則重視自主研發,打破常規。90年代初中國大量吸引和重用失業的前蘇聯科學家,借助他們的力量搞研發。中國軍政領導提出並推動創新發展戰略,強調科技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關鍵技術領域絕對不能受制於人。在此方面的常規做法是積極引進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認真研究後重新設計,最終仿製出國產產品。21世紀初,中國就充分利用這種方法,發揮自身優勢,取得了軍事創新建設的重大成果,在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殲擊機基礎上,成功研發了國產戰機殲-11B。雖然新飛機的基礎平台是俄羅斯產品,但是最為關鍵的航電設備,包括火控系統,卻是中國自主生產的。
張太銘表示,中國最初從國外獲取先進技術時,重點在於模仿,而不是自主研製。但在成功仿製蘇-27之後,中國開始加快創新步伐,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殲-10A項目中,雖然仍能看到一些外國戰機的影子,包括基礎平台的研製,但是後來這些印跡逐漸消失,中國一批一批地逐步加工和改善產品,不斷進步,最終促使殲-10A起初包含的許多俄羅斯和以色列部件逐步被中國國產部件所替代。就這樣,中國走上了結構創新的發展道路,通過研究、轉換、改造的方式發展新技術。專門打航母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成功研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令美國防長驚訝的是,「東風-21」反艦導彈不僅在技術層面上,而且在研製的靈活性方面,也完全符合新的軍事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