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反思
中國如何衝破
龐大外匯儲備困局
扣人心弦的美國債務危機再度令我國外匯儲備的安全現狀以及未來前景被置於審視的聚光燈下。3.2萬億美元的規模遙遙領先於當今世界其他國家,然而,在當今世界經濟環境、國際金融生態之中,表面的「數字優勢」卻儼然演變成了一個必須要衝破的「事實困局」。
■「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
「十一五」末,我國外匯儲備為8189億美元,而如今已達3.2萬億美元,短短5年多時間增長了數倍,而僅僅今年上半年就增長了約4000億美元,創歷史增速紀錄。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國際標準衡量一個國家到底擁有多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是合理的,但是,我國的外匯儲備顯然規模過於龐大、增長速度過快,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需求。
時至今日,「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的觀點開始佔據主流。依照經濟學理論,龐大外匯儲備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流出,這種狀況長期持續其實並不利於一國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日趨龐大的外匯儲備也成為「人民幣被人為低估」的國際攻擊理由,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我國同一些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的趨勢。
根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向記者提供的一份調研結果,今年以來,90%的進口產品供應商要求我國支付人民幣,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促使境外熱錢滾滾而入,且極少進入實體經濟,這進一步推高了我國外匯儲備,同時加劇了國內的通脹壓力。
■「藏富於民,藏匯於民」
我國迫切需要建立發達的本土金融市場,拓展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理順投資轉化機制,進行國民財富重整,實現「藏富於民,藏匯於民」,鞏固債權國的形成基礎,同時提高國民的財富效應。
目前的我國外匯儲備使用分為,購買外國國債(占較大比例)、機構債、海外投資、貸款、權益類證券等。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博士閻小娜認為,在購買外國國債方面,增量部分應盡可能調整債券中不同幣種的比例,比如增持歐元國債,或在日元升值的情況下擴大對日元國債的持有量,而在存量部分,則需要在持有的美國國債中進行長短期的調整。
在結構上,應探索資本輸出的多元化,逐漸由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轉變。應增加權益類資產的購買,包括直接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等。同時,通過「石油換貸款」等方式增加短缺自然資源的進口,通過大的項目將外匯輸到國外的同時服務於國內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