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媒體總是關注『罵』,理性的觀點就會被淹沒」
對於網絡人身攻擊現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曾在微博中表達過自己的擔心:當前網絡言論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專業意見往往「持平」,可能說的都是兩面的理,不可能是痛快淋漓、非此即彼的。這可能不對「極端」的胃口,可能遭罵。嚇得專業的人不願意講話。倒也不是害怕,而是蹚不起這渾水。於是,在公共的輿論場上,專業的、理性的不敢講、不願講,罵人的、瞎說的隨便講、放開講。
熊漢忠認為,網絡人身攻擊行為存在諸多危害。一些人在網上以罵人的方式尋求相對的強者地位和虛幻的成就感,這是一種誤區。你在網上罵得越厲害,依靠辱罵形成的成就感越強,和現實生活的對比也就越強,會讓自己越失落,挫折感越強。
「大家在釋放不良情緒時,應對自己進行積極引導。」熊漢忠說,很多人覺得寫日記或博客可以緩解壓力,但有的人越寫心情越糟糕,原因是他選取的素材不對,都是在罵別人或者罵自己,這就適得其反了。「宣洩可以,但一定要有一個積極的結尾,比如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度過艱難的日子,要努力克服困難等等。」
熊漢忠認為,要改變當前網絡人身攻擊普遍的現象,不能只呼籲大家提高個人素質,注意網絡文明,「我們要去解決人心的問題,要去關注網絡行為背後的個體和群體需求。」
調查中,86.0%的受訪者表示,當遭到網上人身攻擊時,希望網站管理員通過禁止發帖、刪除賬號等方式懲罰攻擊者。
如今,針對網絡暴力,各國都採取了一些措施。韓國規定,日訪問量超過20萬人次的網絡媒體和30萬人次的門戶網站、視頻網站,要實行「限制性本人確認制」,網友進行網上留言時,必須先通過身份證確認是本人。日本規定網上被誣陷攻擊者,可以根據法律控告對方名譽損害,還可要求經濟賠償。
韋慶旺認為,在我國,用規章法律的方式來約束網絡暴力,目前還不太成熟。網絡有個人身份認同的作用,比如「犀利哥」為什麼一下子就受到這麼多的關注?就是因為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其實跟「犀利哥」一樣,一無所有。網絡作為群體表達訴求的平台,如果被直接限制,可能會產生反作用。
他同時強調,對於民眾使用正確的解壓方式,媒體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如果媒體總是關注『罵』,人們也會只關注謾罵之聲,理性、平和的觀點就會被淹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