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日報網報道,日前,喬·史塔威爾的新書《亞洲教父》出版,詳細披露了香港、東南亞億萬富翁,特別是華人大亨的發跡史,雖然這些「教父」級人物的人數極少,但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宰著各自的區域經濟。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南亞地區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而1996年,《福布斯》雜誌的年度世界富豪排名榜上,前25人中仍有8名是東南亞商人;前50人中有13名是東南亞商人。李嘉誠、郭鶴年、謝國民、林紹良、鄭周敏、郭令明……這些教父「先鋒」的名下均有超過40億美元的資產。這些神秘的富豪大亨真的如他們所說是白手起家嗎?他們有著怎樣傳奇的發跡史?當亞洲金融危機不斷加深時,他們為什麼仍然這麼堅不可摧?
亞洲「教父」的怪異
1997年創辦《中國經濟季刊》的史塔威爾,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亞洲(主要是香港和北京)從事新聞工作。90年代,他替《經濟學人》的商情部門寫過大約十本與中國經濟發展有關的小冊子,可算是「中國通」。
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香港《信報》創辦人、香港特區著名專欄作家林行止說,通過《亞洲教父》這本書,可看出東南亞「教父」令其西方「同行」難以理解的行為。比如「好名之心甚切」,而且假戲真做;他們不惜多方鑽營、千方百計爭取,一旦到手便到處炫耀、沾沾自喜。「教父」們的「選擇性節儉」亦令西方人大開眼界,他們中不少仍住在數十年前購下的古舊豪宅。有人買下大屋後拆建為數間較小的物業,然後把它們賣出或分租,保留一間「賺回來的」自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