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方正縣至今不通火車,據稱由日僑出資修建的縣鄉公路只通往「日本墳」方向,不再向國道方向延伸。
所謂僑鄉
開拓團後裔赴日
大多數定居下來
「如今,中日關係好是好,但當時咱中國老百姓可不認為他們是來開拓的,他們佔了地就變成日本人的了。」
為什麼是方正縣?
為什麼它和日本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
這要從歷史說起。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開拓團」強佔或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迫收購中國人的土地,然後再租給中國農民耕種。日本戰敗後,一些尚在東北的各開拓團老人、婦女和兒童紛紛結隊出走,尋找回國途徑,當時部分開拓團民集結在方正縣,人數達1.5萬人。因長途跋涉、體力耗盡,加上傳染病流行,開拓團民紛紛倒斃,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1963年,這5000具屍骨被方正縣人收集起來,合葬在今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當時有少部分開拓團民輾轉回國,但仍有4500多名日本婦女和兒童滯留方正縣。
費了一番周折,記者尋訪到一位方正縣人眼中的「混血兒」,他化名任強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任強今年60歲,他的媽媽當時就是開拓團民——日本戰敗後,一些開拓團民走到了方正縣松花江畔的依漢通鄉,當時天寒地凍,他們沒吃沒喝。當時的中國小伙兒——任強的父親套著一輛馬車接回了任強的媽媽、姥姥、大舅、二姨等人。
1951年,任強出生了,一家子裡住著中國父親和日本母親,當然還有日本姥姥、舅舅、二姨等。任強兩歲時,日本號召留在中國的開拓團民回國。當時任強的母親等人紛紛回國,在回日本後母親又和日本人結了婚,這一來就斷了聯繫,而且一斷就是40年,「幸好我二姨沒回去,她當時剛生小孩,才兩天,如果沒有她留在中國,我和母親可能再也沒有聯繫。」同樣嫁給中國人的日本二姨促成了40年後的母子見面。任強記得他第一句話就是:「媽,你不相信我還活著吧。」已經不太懂中文的媽媽沒說話,表示聽不太懂,後來任強瞭解到,原來母親是不敢相認,「兩歲的時候就丟下,沒怎麼養,她好像有點愧疚。」
幾經磨合,母子現在關係融洽,「我媽媽在日本巖手縣開了一家奶牛場,她今年都80歲了,身體還行,剛開始不熟,現在是缺什麼東西就直接跟我要。」任強現在一家人已經定居東京,不過他並沒有入日本籍,只是申請長期居住。這次回到方正縣,任強說是因為日本海嘯,「主要還是小孩子,小孩子怕輻射,先回到咱們中國來上學,學好中文,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算怎麼一回事?」任強說,他有一點和許多在日本的方正縣人不同,就是不申請日本國籍,「日本好是好,那也是暫時的,咱們中國人總有強大的一天。」
雖然是開拓團民的後裔,任強對「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牆」卻有著這樣的看法:「如今,中日關係好是好,但是當時咱們中國老百姓可不認為他們是來開拓的,那個年代他們佔了地就變成日本人的了。那當然不行,否則我姥爺怎麼能被咱們中國人給打死了呢?」
在方正縣有任強這樣經歷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少人去了日本,大多數定居在日本,「在那邊確實掙錢多,科技也比咱們這兒發達。」
歷史讓方正縣如此不同,那麼接下來,它又該書寫什麼樣的歷史?方正縣人在等待未來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