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發生以來,國家海洋局一直在組織開展應對事故放射性應急跟蹤監測工作。根據目前監測結果,福島核洩漏事故尚未對我國海域產生影響。但此次回復表示,根據以往研究,日本福島以東海域的海洋環流狀況比較複雜,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親潮流系。黑潮延伸體的大幅度蛇形彎曲及其南北兩側的中尺度渦都是導致這個海域動力上比較活躍的原因,因此,福島核污染物入海後可能存在多種移動路徑,其主要移動路徑是先隨著近岸流沿日本東岸南下至東京以東附近海域與黑潮延伸體匯合向東流動,進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資料顯示,親潮水系的水體也可通過中尺度渦穿越黑潮延伸體向南運動。回復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從日本方面5月公佈的資料來看,日本福島近岸300公里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但國家海洋局此次的監測結果表明日本福島以東800公里以內25.2萬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已受到顯著的放射性污染,遠遠大於日方公佈的影響範圍。
回復說,從初步分析結果來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監測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不僅為我國瞭解和掌握日本福島以東海域海洋放射性污染情況提供寶貴資料,也將為分析評價福島核洩漏事故對我國管轄海域可能造成的影響提供重要數據支持,從而保護我國海洋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但要準確判斷和預測核污染物的輸運及其對海洋環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響程度,還需要進行長期跟蹤監測與評價。
回復稱,為進一步瞭解、掌握和評估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對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的影響,我國還需繼續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管轄海域開展放射性監測工作,並重點加強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徑預測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樣品檢測結果後,後續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氣氣溶膠樣品的檢測和數據分析處理工作目前尚在進行之中。環保司表示,關於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結果,將根據樣品檢測分析進度,及時公佈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