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穩健:管好貨幣穩物價
有個比喻:價格猶如船,貨幣好比水,水漲自然船高。在商品數量沒變情況下,貨幣多了,買同樣的商品就需要花更多的錢,也就是漲價。
近兩年,面對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央果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總額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大幅增加貨幣供應規模。這為我國應對危機衝擊提供了充足「彈藥」,對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客觀上也造成了國內流動性充裕。2010年新增外匯占款3.2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2.4%,「熱錢」淨流入355億美元,比過去10年平均多42%,這都加大了物價上漲的壓力。
深度解讀
外匯占款
外匯占款,是指一個國家的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對中國來說,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相應的人民幣資金,增加了人民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存款準備金率
存款準備金,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它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越高,可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就越少,信貸擴張能力也越差。在我國,最低存款準備金率由中國人民銀行確定。
為此,中央明確要求,要將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並將政策取向從適度寬鬆調整為穩健。「治水之法,不可執一」,管好流動性這個閘門,治好貨幣這個「水」,應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收」、「疏」、「堵」並舉。
「收」,就是減少貨幣供應量。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收」的信號。截至7月上旬,已3次提高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創歷史新高。今後將繼續靈活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貨幣信貸適度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
「疏」,就是引導資金流向。管好流動性,並不意味著全面緊縮,而是堅持「有扶有控」,著力優化信貸結構,使貨幣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應引導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自主創新等,投向「三農」、中小企業和就業、助學、扶貧等,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權威聲音
把抬頭的物價盡快打下去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在抗擊危機期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擴張型的,這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有針對性的舉措。政策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在反危機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物價和資產價格上升等一些負面效果會慢慢顯現,但政策調整一定要及時,要把抬頭的物價盡快打下去。
「堵」,就是嚴控境外「熱錢」流入。當前,全球流動性充裕,「熱錢」四處尋找投機空間。由於普遍看好中國發展、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境外「熱錢」伺機湧入內地。必須打好「熱錢」阻擊戰,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建立「熱錢」流入的預警機制,加強對國際資本進入途徑、投資規模和投向的監測,嚴厲打擊「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最大限度減少「熱錢」的流入。
2004—2010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增長;2011年全國夏糧實現「八連豐」,總產量達到12627萬噸,為歷史第二高產年。
保供應:增加供給穩物價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揭示了一個經濟學原理:供求關係決定價格。供不應求,商品價格就會上漲;供大於求,價格就會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應,價格穩定才有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但農業生產基礎比較脆弱,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農產品供應的變化容易引起價格波動。近些年,我國幾次幅度較大的物價上漲,幾乎都與農產品漲價有關。如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最高漲幅達8.7%,主要就是受豬肉價格上漲影響。這輪物價上漲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現為蔬菜價格上漲,最近幾個月豬肉價格上漲又推動物價達到新高。
農業豐,百姓安;糧價穩,百價穩。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立足國內保障供應始終是頭等大事。中央明確提出,穩定物價關鍵要扶持農業生產,堅決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千方百計確保農產品供應。
首先,大力發展生產。「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必須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增加對農民的生產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2011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將達9884.5億元,比2010年增加15.2%。繼續完善農業生產利益補償機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2011年小麥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提高9元—23元。今後10年,國家還將投入4萬億元,用於水利設施建設,這將有力提高農業抗擊天災的能力,夯實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的基礎。
權威聲音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從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看,穩增長、控通脹、調結構,必須首先穩住農業。只有保證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越是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複雜,越是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越要抓好農業生產,這樣才能贏得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針對這輪物價上漲中食品價格漲幅較高的情況,必須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應通過5年左右努力,確保大中城市郊區有基本菜地面積,自給率保持穩定並逐步提高。對近期生豬價格上漲,國家將加大生豬生產扶持力度,加強生豬公共防疫體系建設,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將恢復到25億元。同時,應全面掌握、及時發佈「菜籃子」產品的生產情況和供求變化信息,積極引導生產和市場流向。
各地加強蔬菜基地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各地投入蔬菜基地和大棚建設資金超過100億元,全國秋冬蔬菜種植面積較上年增加800萬畝,秋冬蔬菜總產量達到3.37億噸。
其次,完善儲備吞吐。農產品生產具有週期性、不穩定性,而消費卻是常年的、持續的。必須發揮儲備吞吐「蓄水池」功能,實現「高拋低吸、削峰填谷」。按照國際標準,一個國家的儲備糧庫存應占該國一年消費量的17%—18%,這是儲備安全的警戒線,而我國已超過了40%,糧食庫存充裕。要進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把握好國家儲備吞吐的力度和節奏,針對當前個別地方「賣菜難」情況,要發揮好儲備調節作用,臨時收儲一批可以短期貯存的蔬菜。
深度解讀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
1994年以來,我國實行糧食省長負責制,即所謂「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規定各省區市的行政首長負責本地區糧食的供需平衡和糧價的相對穩定。實踐證明,「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是保障供應、穩定價格行之有效的做法。2010年11月以來,國務院多次強調要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細化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強化地方政府責任,確保糧食的生產和供應。
「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1988年,為保障城市農副產品供應,國務院批准實施「菜籃子」工程,提出實行市長負責制。20多年來,「菜籃子」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品種日益豐富,質量不斷提高,市場體系逐步完善。201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提出了12項主要任務。最近國家發改委還明確,對市長負責制設量化考核指標,建立問責制,對月度價格漲幅較高的城市進行通報。
最後,用好進出口調節。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基本保證自給自足,但結構性矛盾還存在。如玉米需要部分進口,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這需要通過進出口來調節,一方面及時組織進口,增加市場供應,如2010年我國進口玉米157萬噸、小麥123萬噸、棉花284萬噸、食糖177萬噸,為穩定物價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對緊缺品種限製出口,優先滿足國內供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