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個性」的追求,對身份和利益的隱匿,也會促使一些用戶去大膽發表偏激言論。英國以排外著稱的「保衛英格蘭陣線」宣稱,在臉譜網站上,該組織擁有10萬名支持者,每天能收到大量的評論和回復。歐洲學者指出,極右組織通過社交網站宣傳反穆斯林和排外主義,營造激進的政治輿論氛圍,可能會建立新一輪的種族仇恨,導致社會暴力和個人極端主義氾濫。這讓人想起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作用的分析: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彷彿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
面對種種社會問題,我們不必刻意誇大新媒體的作用和影響,也無須避諱其他深層次的矛盾和根源。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都有矛盾,這是客觀現實。公眾通過社交網站等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社會治理,這也是公民權利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現實。但問題的關鍵是,當人們掌握新媒體這個自由的工具時,絕不能忘記自由從來都不是抽像的、絕對的,它不是一個脫離法律束縛的地帶,也不是偏離理性、製造分裂和混亂的借口。自由和責任總是相伴而生,自由精神應是為著社會公共利益而服務。正因如此,自由精神才是美好的精神。事實上,「只有堅持不懈地自願維護最高的社會責任感,新聞自由才能獲得最大的保護」,數百年來孜孜探求新聞自由真正內涵的學者們獲得了這樣的結論。
新媒體時代賦予每個個體以更多的話語權,每一份聲音都在參與話語場的建設。中國的一位微博「明星」曾如此理解「網絡公民」的含義:「合格的公民,不止是遵紀守法,更要有一種堅定的力量能引導和影響他人,他應該是有一種魅力,能讓他人看到美好和希望。」一個公正、理性、客觀、內含責任的「話語場」,才能與其他「場」形成良性互動,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