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學者從政可實現
「內行人管內行人」
「學者出任政壇高官,並非當今中國的獨特現象。」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海春說,放眼世界,學者出身的官員並不鮮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任尼克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前,在哈佛大學工作了近20年。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任喬治敦大學國際事務學教授,是該校國家政策中心主任,專門研究美國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關係。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賴斯26歲時被斯坦福大學聘為助理教授,她講授的課程通常被學生超員預定,主持的講座經常是座無虛席。
而我黨更是擁有重視知識精英的傳統,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是北大教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都是教師或學生,他們代表著當時全國的50多名黨員,而這50多名黨員也都是知識分子。
陳海春表示,高校並非「與世隔絕」,它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創新和社會服務四大功能,這決定了很多高校學者不能只是「純學者」,而必須與社會發生緊密聯繫,從而造就了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這為他們轉戰政壇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於治學的高校學者能否在政壇長袖善舞?對此,陳海春認為,這的確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有學者從政不久後又回到高校,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氣質更適合高校。但是,能夠進入政壇的學者,通常都具有較強的行政潛質,因此適應期一般不會太長。
政情觀察人士指出,高校學者從政多集中於教育、科技、衛生、法律、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專業性較強的領域。這就可以實現「內行人管內行人」,進而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學者型官員的出現,也讓領導班子的知識背景更加多元,有利於決策的科學化。「全是泥腿子幹部不行,全是學者型幹部也不行,領導集體多樣化才是最好的選擇。」陳海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