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同樣決定了F-35戰機不能作為一種較為成功的艦載機,即其單髮結構。而此處談到這個問題,並不是為了強調已經老生常談的雙發佈局可以帶來的更高的可靠性,而是因雙發佈局而帶來的較大的機體改進空間。同樣以F/A-18與F-16戰機進行比較,兩者雖然至今均推出了三大批次的改進型,並且後者的小改進批次更加頻繁。但實際上,F/A-18系列戰機雖然經歷的改進次數相對較少,但是改進幅度卻遠非空軍戰機可比,以至於未來滿足後期的繼續改進,研製並製造了體積較之前一型號打了25%的E/F系列戰機,而這種情況在F-16戰機上是沒有的。因此,作為一種較為成功的艦載機,其不僅要具備較為充足的儲備改進空間,同時,其改進頻率又不能太頻繁。而這兩個條件,顯然F-35都不具備。單發佈局決定了其內部相對有限的空間,而大量新技術的應用,就決定了其在服役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不許在不斷的敲敲打打中度過,而這顯然都是任何一國海軍所不能接受的。
其次,文章認為,現有美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體系是完整而有力的,不需要F-35的加入。如果說前一點是從說技術條件上論述F-35戰機不適合作為美國海軍的新型艦載機的話,那麼這一點,就是從實際需要上說明,不僅是在現階段,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海軍也不需要這樣一型新型戰機的到來。
如果說美國空軍因其對新技術的盲目追求而陷入了技術與資金的死亡螺旋的話,那麼美國海軍無疑算是逃過了一截。事實上,除了冷戰階段的A12計劃以外,美國海軍還從未在艦載機方面動過高科技的腦子。而現階段的美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集群,雖然並沒有全新裝備加入,但其卻依靠對現有裝備的改進,實現了對主要裝備的更新換代。例如,以近乎全新的F/A-18E/F戰機替換了F-14系列戰機,以及F/A-18C/D系列戰機。以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替換了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以E-2D「鷹眼」艦載預警機替換了E-2C「鷹眼」艦載預警機。可見,美國海軍此次的裝備更新,不僅滿足了對先進性的需求,而且做到了新舊裝備之間的技術繼承,而且還提高了裝備的通用性。並且這種通過在美國空軍做法支持者看來是「小打小鬧」的升級而得來的新型作戰體系,在實際的軍事行動中已經證明了自身的價值。而且其中並沒有任何一個位置是需要一種全新裝備進行替換的。
那麼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即F-35戰機是否有能力,勝任美國現階段艦載機編隊中,某型戰機的全部作戰任務呢?答案是否定的。以現階段的情況來看,F-35在自身性能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尚不具備改進成其他用途戰機的可能,因此,其左右可能替代的,就是現階段「超級大黃蜂」擔任的空戰與對地對海攻擊任務。顯然,F-35在諸多方面均不能滿足要求。「超級大黃蜂」戰機通常情況下的有效載荷都在5至6噸左右,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8噸左右。這種載荷量在第三代戰機當中處於中上等,幾乎所有的雙發戰機都能達到類似的掛載水平,事實上,即使是經過充分改進的單發的F-16戰機,也能達到將近8噸的有效載荷。而F-35戰機因其追求隱身的特性,將全部武器裝備全部以機體內彈倉的形式進行掛載與發射。這就極大降低了其有效載荷量。而其號稱能極大提高打擊效率的隱身性能,在面對要麼因火力準備而已經被美軍摧毀幾乎所有雷達系統的類似伊拉克似的目標,要麼即使發富含這樣壓根就沒有雷達的對手,又有多大的價值呢?
第三,文章認為,面對中國,即使是F-35也並沒有過多技術上的優勢。隨著美國逐漸將其戰略重心轉向亞洲,日後與中國的軍事對抗似乎難以避免。因此,很多隱性戰機的支持者會認為,F-35戰機的上艦將有利於美國外來進行對中國可能的偵查與攻擊。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而且從根本上講,美國長期採用的打擊方式,已經將自身的隱形戰機置於一個必死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