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9月1日報道,謠言——闢謠——再傳——再證實……許多人納悶:為何現在謠言這麼多?
最近一次,所謂的年終獎新計稅辦法,僅過了一個周末就被證實是編造;
今年3月,日本因地震引發核洩漏事故後,我國東南沿海開始流傳吃碘鹽可防輻射、核洩漏污染了海鹽等傳聞,該傳言導致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內的多地發生搶鹽風潮,事後被證實為謠言;
2010年2月,山西地震傳言導致上百萬人凌晨街頭避震,事後山西省地震局闢謠……
這些謠言為何會出現?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人們對謠言的態度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表象:某些謠傳事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預期
本質:傳播學研究認為,由於有主觀意識的參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生變形,即「削尖效應」和「磨平效應」
事後看起來頗有些荒誕的謠言,為何事前、事中會蠱惑那麼多人?
去年2月21日凌晨發生的事情,至今仍令小梁記憶猶新。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小梁全家被一個電話叫醒後,就在街頭徹夜避震,直至天明,而當晚並無任何地震發生。小梁回憶說,從春節之前就聽到各種渠道傳來的消息,說是近期山西將發生大地震,基於大家對汶川大地震的恐怖印象,以及太原正處於華北地震帶這一地理常識,不少人家都開始準備包括水、餅乾、手電等在內的「地震包」,小梁家還將家裡的細軟整理並安置妥當。到前兩天,更有消息說山西省已經下發文件讓各大醫院做好抗震準備。
2月20日晚8點左右,小梁父親收到朋友一條短信,說地震時間已經確定,就在明天!大家將信將疑,折騰到快12點才上床睡覺。不料半夜2點多家裡電話響了,是親戚打來的,說地震就在凌晨4點至6點發生!「我們全家立即起床,帶上早已準備好的『地震包』,開上車直奔最近的應急避難場所——迎澤公園!」小梁回憶說。哪知道,車在迎澤大街上就走不動了,寬闊的迎澤大街已經停滿了車,全是避震的人。
當時正是春寒料峭。「車上空調顯示室外溫度已經是零下10度,剛開始大家還在車外站著,互相交流情況,後來實在太冷,還是回車裡。上了車也不敢開空調,怕耗油,真地震了,加油肯定麻煩。」凌晨3點左右,大家發現手機信號不通了,恐慌情緒更甚。整個城市籠罩在「等地震」的恐怖氣氛中。事後小梁才從媒體得知,當晚和他們一樣走上街頭「等地震」的,全山西省約有百萬人。直到凌晨5點半左右,街上人們的手機信號才漸漸恢復正常,有消息說省地震局闢謠了,讓大家安心回去睡覺。「可一條消息不能作數,萬一又是謠言怎麼辦?」真正心裡踏實回到家時,已是早晨6點半。
事後,看媒體報道,小梁才得知,所謂的「省裡文件」不過是開展抗震演練的文件,所謂的「凌晨4點至6點發生」更是徹徹底底的謠言。大家以訛傳訛,一傳十、十傳百,添油加醋,越傳越真,又遲遲沒有官方消息闢謠,於是導致了「大恐慌」。
對於這起典型的謠言事件,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說,這是典型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形的謠言事件。傳播學研究表明,由於有主觀意識的參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發生變形,即「削尖效應」和「磨平效應」。
央視春節晚會上一個著名傳話遊戲便是印證。幾個人並排站立,不能講話,也聽不見聲音,要求他們用肢體語言將一個消息依次傳遞。前面兩人傳遞的信息與原信息還有七八分相似,越到後來信息變形越大,最後一個人收到的信息就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能說、不能聽,突出了主觀判斷在人接受信息時的作用,這個遊戲是信息在人群中變形、失真傳播的集中表現。」李強說。
小梁一家和這起謠言事件中許多人一樣,接收不真實的地震信息時,其實主觀是相信這種可能的,無形中就會放大、突出傳言中地震可能發生的一面。相信的人越來越多,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更相信。
「真實信息的空缺,也是謠言迅速擴散的原因之一。」李強說。謠言的擴散往往呈幾何形狀,闢謠信息出現越早,謠言的擴散面就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