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08]    我要評論

 「權威聲音」,為何也被打問號?

 社會轉型期,原有的行事準則很多已無法適應社會新的發展態勢。一些政府部門在公共信息的供給上「做得不夠好、應對不恰當」,部分專家受利益驅使喪失了公正立場,影響了公信力

 政府、專家、媒體,曾被視為最有公信力的群體,今日緣何信任不再?

 「總的看,出現這種局面與社會發展的大進程密不可分。」吳忠民認為,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利益主體多元,利益格局多樣,舊的規則體系已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但是新的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仍處於真空期。「原有的很多行事準則,已經無法適應社會新的發展態勢,民眾的訴求也與過去有了很大的差異,當『供給』無法有效滿足『需求』的時候,公信力就會受到削弱,信任度降低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在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上表現尤為清晰。從政府的「供給」看,其對公信力的重視程度仍顯不足。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薄貴利表示,這種不足突出表現為一些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應對不恰當」。

 「之所以『做得不夠好』,關鍵在於這些政府部門、地方政府,依然將與老百姓的關係定位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薄貴利說。當前,部分領導幹部中間,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官僚主義傾向和特權思想,對老百姓通常說的多,做的少,或說而不做。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執行上,缺乏全面、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甚至還將機構自身的特殊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與民爭利,從而引發民眾不滿。

 「應對不恰當」則更多表現為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一些官員仍難以擺脫陳舊的思維模式,習慣於「捂」「瞞」的應對策略,不少地方該公開的信息不公開,這常常使得民眾因不瞭解事實真相而謠言四起,導致政府工作陷入被動。「對老百姓都不信任,又如何奢求讓老百姓信任你呢?」

 在政府「供給」不足的同時,百姓的「需求」卻在與日俱增。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對公共信息的知情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政府和老百姓之間尚沒有建立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薄貴利說,由於信息傳遞渠道不暢通,很多群眾無法通過正規途徑反映問題,以推動問題的解決,因此,一些人無奈之下便將獲得事實真相、表達自身訴求的希望寄托於網絡,通過互聯網表達不滿,質疑政府行為的真實性和公平性,這就會直接導致對政府信任度的大幅下降。

 相較於政府公信力問題上的「內外夾擊」,曾被視為角色獨立、立場公正,能為民眾提供權威意見,為公共利益代言的專家、媒體,其公信力透支的背後,則更多體現著社會轉型背景下,利益衝擊面前的一種迷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轉型,個別人依靠非正常手段富裕起來,過上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奢華生活,巨大的名利落差強烈衝擊著社會上各個群體。「專家和媒體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在這樣的衝擊下很難獨善其身。」吳忠民認為,正是在賺大錢、出大名的驅使下,部分專家急於求成,不再安心做研究,堅守學術良心,個別媒體也不再追求事實真相,而是淪落為了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逐漸喪失了公正立場,「一旦失去了嚴謹和公正,專家、媒體也就失去了維護自身公信力的基礎」。



上一頁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新二
全球競爭力 中國領銜金磚五國      [2011-09-08]
醫學奇聞:10萬元的病8毛搞定      [2011-09-08]
楊潔篪:國際社會應遵循5原則推進可持續發展      [2011-09-08]
中國地下水污染嚴重 至少25%水源不合格      [2011-09-08]
丹麥大使夫婦訪拉登喪命處被捕      [2011-09-08]
5女子帶親生兒女廣西行乞被捕      [2011-09-08]
故宮失竊案嫌犯被移送檢察機關      [2011-09-08]
探秘航天城:國人從這走向宇宙      [2011-09-08]
前原:中國欲改變地區勢力平衡      [2011-09-08]
《朱鎔基講話實錄》內地上市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