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裝備市場的話語權:大國的四代機之爭
從上世紀70年代三代機的出現開始,我們看到的不再僅僅是局部戰爭中軍機威力的展示。國際軍機市場上的大國博弈,其激烈程度一點不亞於真實的戰場。在過去的40年裡,軍機市場上美俄平分秋色,歐洲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其他國家積極參與,畢竟這是一塊不小的蛋糕。
武器出口的意義絕非純粹的經濟利益。由於技術門檻難以逾越,中小國家只能無奈地引進先進國家的航空武器裝備。而對於大國而言,一旦掌握了一個國家軍機的主要份額,也就掌握了技術的控制權,從而擁有了戰略話語權。正因為軍機市場這種巨大的誘惑,大國為了贏得市場必將不遺餘力。
在三代機的市場競爭中,美國的F-16顯然在綜合效能上佔優,但俄羅斯的三代機卻具有價格優勢,而其機動性優越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航空武器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國際三代機市場上,美、俄可謂平分秋色。
市場競爭無外乎兩條:一是性價比,二是技術特點。在這場競爭中美國顯然贏在了起跑線上,利用F-22/35的先發優勢、合作研發的手段,美國將西方國家捆綁在F-35這輛戰車上。美國為其未來的軍機出口做足了功課。
然而,俄羅斯並非沒有機會,由於四代機技術研發的緩慢進度,F-35的列裝一推再推,加上四代機節節攀升的價格,令美國盟友躊躇難斷,F-22的停飛更是雪上加霜,不禁讓人們對美國軍機的高技術產生懷疑。這對俄羅斯不啻為一個難得的機會,T-50以超機動性見長,尤其是俄羅斯在矢量推力方面的技術優勢,大大提升了未來軍機市場上的競爭力,加之俄羅斯軍機的價格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俄必將在新一輪的軍機出口競爭中展開激烈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