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記憶裡還有一個個不能忘記的故事——
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父親被下放到江西,在那裡待了兩年零七個月,當時跟著去的只有廚師、警衛員還有一個秘書。「一家7口人分散於全國各地,我媽媽下放到干校去了,我們兄弟姐妹各自去各自的地方。當時,因為爸爸的廚師生病了,就讓我姐姐到江西給他做飯,照顧他的生活,我姐姐在那裡待了10個月。爸爸說:你在我這兒10個月,沒有給國家幹事,是為了照顧我,你不能拿國家的工資。就讓我姐姐回單位以後,把這10個月的工資全部退給單位,後來單位給姐姐開了一個收據。現在這個收據還收藏在上海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從1949年進京,陳雲一家在西城區北長街58號的老房子裡住了整整30年。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當時機關行政部門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說:『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氣溫驟降。周總理去找爸爸,見他正披著棉被坐著辦公。總理於心不忍,馬上表示特許這裡提前幾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堅持說:『11月15日開始供暖,這個時間是我定的,我不能破這個例!』」
聽了陳偉華的講述,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有誰能為了國家「犧牲」自己子女的前途?又有誰,連區區10個月工資的「便宜」都不佔?唐代詩人羅隱有一句詩: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用來形容陳雲同志的一生真是恰如其分。
3
陳偉華說,她爸爸有一句名言:「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後討論作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
爸爸的一生最重視調查研究,陳偉華回憶說——
1961年 6∼7 月間,爸爸回到自己的故鄉上海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做調查。當時去青浦農村調查的目的,是要想方設法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當時全國糧、棉、油、肉、蔬菜的供應緊張,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父親是主持經濟工作的黨的副主席,他親自到農村深入調查研究,尋找造成困難的原因,探討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盡快改善人民的生活。
1956年11月陳雲兼任商業部部長的時候,他常對商業部的幹部說:「商業工作天天同人民群眾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鹽、柴、米。不要看不起這些,這是人民的大事。我們共產黨必須天天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陳偉華後來聽一些老同志講,父親還經常自己去北京的百貨大樓、菜市口,還有天橋的農貿市場,一個櫃檯,一個櫃檯地走,大東西看過了,就看小東西。一次,忽然發現市場上沒有賣女同志裝飾髮型用的發卡;就問人家為什麼沒有發卡?人家說公私合營以後,沒有生產這個的了,生產這個發卡的鋼材也沒有了。父親發現這個問題以後,非常著急,當時就給負責鋼材生產部門的同志打電話,後來還寫了一個條子,說你們一定要撥出幾噸鋼材來,給全國女同志每人兩個發卡……
陳偉華感歎道:工作做到這種細微的程度,這樣的調查研究,我想咱們現在能看到的是不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