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郭美美高調受專訪 引媒體反思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14]    我要評論

主持人:

究竟是媒體需要郭美美還是因為公眾需要郭美美,所以媒體把她傳遞給公眾。現在有人有不同的一些看法,比如說有的媒體就用刊登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有的媒體就用撤掉了稿子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有的媒體認為你不能被人家玩了,但是也有人持另外的看法,比如說《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張天蔚的看法是,我並不以為媒體報道郭美美有什麼錯。作為新聞事件的核心當事人,如果所有媒體都不採訪郭美美,則對「郭美美事件」的整體報道就是殘缺的、不平衡的。如果所有對郭美美的採訪最終都「美化」了她,則只能證明此前她確實被污名化了。我討厭郭美美式的拜金主義,但如果媒體採訪沒有從她身上發現更多的內幕,則證明她在事件中的作用和責任,也就這麼大了。為此她已經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卻不必付出終身的代價。這是張天蔚的看法。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她是否付出了代價,是否其實在其中獲取著更大的一種利益,我們不妨去羅列過去一些非常有趣的現象。有一位歌手吸毒被發現了,其實在吸毒被發現之前的時候,他的市場已經很小了,甚至大家都忘掉他了,一歌成名。但是吸毒的事件曝了之後,沒想到很短的時間他的價格上漲了,而且又有了很多的演出,「不幸」的是沒多久,他又吸毒的事又被炒出來,又復發了,幾次往復,最後他慢慢在我們視線當中消失了。還有車模,出現了「艷照門」這樣的事件,但是之後價格上漲,而且價格越漲越高。還有我們會看到媒體當中報道出了一些藝人走光的現象,說怎麼這麼不注意,還甚至要去罵,有一些記者怎麼會用這個視角或者說用這個角度去拍攝了,太無聊了、太八卦了、太狗仔了,可是後來有多次的事件暴露出來,原來是人家策劃團隊精心設計出來的「走光事件」,於是你發現你又被裝裡頭了。

所以一個明確的態度是真不想跟郭美美過不去,因為人家畢竟是一個小姑娘,跟她過不去幹嘛呢?但是我們得跟自己過不去,得跟我們現在擔心的一些事情過不去,是不是真的就像那句話,我剛才篡改的那首詩那句話,「最後醜聞成了醜聞製造者的通行證,而低調或者說是其他的一些好品質卻成了好的品質擁有者的一個墓誌銘?。其實這樣一個事件已經不僅僅在娛樂圈或者演藝圈裡存在了,在其他的地方也開始有,所以格外讓人擔心。

《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員曹林就給我們羅列了,一下子離開了娛樂圈或者說演藝圈的一種現象。他講述了一個故事,與某地方官員吃飯,這位官員知道我是媒體評論員,專事批評工作,席間他認真地對我說:我們這邊7月要策劃一個活動,等到時新聞出來後,能不能麻煩你狠狠地批評我們一下,沒有批評就產生不了影響,批評了大家才知道有這個活動。聽了領導這話,我嘴上開玩笑地說「你在挑逗時評家」,心裡其實在崩潰,甚至開始懷疑人生!這也是審醜的一個病症。

說句實話,今天下午我在看到曹林的這段留言的時候,我也有點懵了。表揚,有的時候不對,你被人家裝進去了,現在連批評都要格外謹慎。這樣一種現象是不是演化成了社會的一種現象,是不是我們該擔心的一種範疇呢?來,我們繼續關注。

(播放短片)

解說:

「獻上我代言的大型網游主題曲《紅顏天涯》,據說已上線兩天了」。9月11號,郭美美如此推薦著自己的代言作品,儘管具體是哪款產品如今不得而知,但有人請她代言的消息還是讓無數的人感到不解和迷茫。

實際上,這樣的例子早有先例。去年初,某女模特的不雅視頻流出,一時之間,社會形象受損,是否故意炒作也是議論紛紛。但僅僅兩個月之後,她卻以高調復出在北京車展之上,受到了商家的追捧,人氣不降反升,這是很多人的評價,這樣的結局是否助長了某些行為呢?

王永(品牌中國網首席執行官):

有些人是抱著一種什麼心態呢?不能夠流芳百世就要遺臭萬年。

解說:

不怕壞新聞,就怕沒新聞,還有不怕有人罵,就怕沒人理。這些被總結出來的順口溜,指向都是娛樂界存在的一些炒作手法,緋聞、醜聞、偷拍、走光等等,這些都出現在媒體總結的炒作技巧之中。

字幕提示:

2010年12月4月新聞

解說:

一說網絡推手為了吸引眼球,博出位,故意採用反主流的方式來製作和傳播信息,推出了一個個以丑為榮的人物。我們看到從最開始「馮姐姐」到後來的「鳳姐」等等,炒作的尺度是越來越大。

醜聞纏身的郭美美在沉寂數日之後「重出江湖」,正式以歌手的身份進軍娛樂圈,在歪風很盛的中國娛樂界,似乎只要一首歌的演唱者醜聞纏身且背後有一個深諳炒作之道的團隊,他就能夠迎合大眾審丑情緒,進而具備「一鳴驚人」的潛質。這是《新華每日電訊》近日的評論文章,聲討無底線炒作與「審丑」行為。而在這些行為之中,人們還發現這背後其實有推手在推動。

蔡強(某網絡公關公司負責人):

公關公司和這個網絡紅人之間實際上有點像經紀公司和藝人之間的關係一樣,這也是網絡炒作當中的模式之一,商業模式之一。

某網絡公關公司主管:

據我知道,前段時間網上報道鳳姐現在她代言一場商業活動,可能這個出場費已經到達了15萬、20萬這樣一個水平,這已經抵上很多所謂小明星的收入。

解說:

博眼球、尋求出位,在商業謀利這樣的鏈條之下,某些行為已經在挑戰著公眾的底線。

陳墨(某網絡營銷機構負責人):

現在這些人,他不完全是美醜的問題,而是出位,出位不是出的我們說眼球的「位」,而出了道德的「位」。

主持人:

我想面對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現象,也不想扛起道德的大棒,是一個的確我們要冷靜下來去思考,大家一起去商榷。至於有的人看到了郭美美這個專訪之後說,應該封殺這個雜誌,這樣做非常糟糕。也有專欄作家連鵬說,《嘉人》雜誌做郭美美的專訪,個人非常不贊同。但對一些精英號召抵制和封殺該雜誌的言論,並不太贊同。你可以不喜歡、厭惡以及不買,但封殺的言論還是少提為好,暴戾氣氛重了點。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消費者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的。他的意思是說,公眾這種水準的提高和厭惡是另外一種軟封殺。其實,我們沒有權利去要求媒體同行什麼不能做,但是我們有權利擔心、有權利憂慮,甚至很多的人會一起去思考,你會不會成為一種審丑利益鏈條的同盟軍,這一點我們還要變成說這樣的炒作有很多人指責,它真的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去看,這是一個很好的炒作嗎?聽一聽一位娛評人怎麼說?

王小魚(娛評人):

現在挺普遍的,有一大群藝人也好,還有她背後的宣傳團隊也好,以此為美、以此為樂,有些人可能就覺得對她來說有媒體在報道她,不管是醜是美,有媒體報道她,她就心滿意足了,她覺得目標就達到了,甚至於可能很多的這種,她的團隊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這是他們自己的標準、他們自己的理由。但是我覺得她離真正的宣傳包裝差得遠,這些還是處於一種小鬧劇,或者說完全不專業的一種行為,是一種走火入魔的行為。

主持人:

網上有一個調查,郭美美登上了《嘉人》雜誌你贊同嗎?其實非常一邊倒,贊同,有新聞價值是爭議人物9%;其他7%;反對,媒體應當有更高的價值觀是84%。我想起在很多很多年前的時候在《財經》雜誌上看到的一個專欄寫到,說國外的媒體最怕什麼?我說當然是怕虛假新聞了。每想到虛假新聞只排第二,第一怕的是冒犯,冒犯人群、冒犯道德觀、冒犯社會的這種價值觀,這是媒體最擔心的一種事情。

我想在看到這84%反對的時候,恐怕大家也可以去思考一些問題。我們還可以拿一個非常熟悉的人做一個例子,美國的老虎泰德伍茲,他的事情出來了之後,他也沒犯法,但是很快的時間,就在兩年的時間裡,他原來有很多很多的贊助商,跟他簽約的大企業,沒想到沒多久贊助商開始陸續地離開他,最後越來越少,紛紛以躲開他為自己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然後他一離婚又賠給老婆很大很大一筆錢,成績又上不去,社會在這樣一種軟氛圍的情況下,讓泰德伍茲為自己的醜聞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前不久,也就是7月份的時候,泰德伍茲才接到了兩年來的第一個廣告單,這個廣告單還不是在美國,而是在日本,而且我仔細看了一下,是一個什麼樣的廣告單呢?是一個治跌打藥品的廣告,當時說,這裡是不是也有一種嘲諷的因素。

還是重複一下那句話,總有一些東西是對的你就該去做,總有一些是錯的東西,也許表面上你獲取了利益,但真的就該做嗎?可真的別讓最後是「醜聞是醜聞製造者的通行證,而低調反而成了低調擁有者的墓誌銘」。這樣,你會開心嗎?

今天就到這裡。



上一頁123

紅十字會信任危機
      責任編輯:飛虎
民政部:郭美美事件後7月全國社會捐贈額減半      [2011-09-14]
民政部:7月份社會捐款降五成      [2011-09-13]
郭美美上時尚雜誌 反對者稱莫助紂為虐      [2011-09-13]
民政部:再窮追猛打郭美美會傷害慈善業      [2011-08-27]
郭美美事件加劇北京血荒      [2011-08-19]
郭美美分文不取求演角色      [2011-08-19]
網友讚郭美美為「反腐英雄」      [2011-08-16]
巫啟賢公開抵制郭美美進娛樂圈      [2011-08-12]
郎咸平訪郭美美失犀利疑為托      [2011-08-10]
郭美美進娛圈 要求1年2演主角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