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重慶市市長 黃奇帆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9月15日報道,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政務公開的步伐如何同步跟進?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政務公開存在哪些困惑,面臨哪些難點,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突破?政務公開怎樣順應群眾期待,滿足社會需求?本期,我們邀請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一起探討重慶市在這些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政務公開是「連心橋」、「風向標」、「潤滑劑」、「緊箍咒」
□如何反映群眾訴求,讓群眾及時準確地得到政務信息,是深化政務公開的重點
□在政務公開的內容創新上,突出行政決策、民計民生、面向群眾、向基層延伸等「四個重點」
□在政務公開的載體建設和方式創新上,堅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便民利民
□在政務公開的考評機制創新上,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準則
人民日報評論部:重慶正在進行一場以民生為導向的改革發展。無論是公租房建設還是戶籍制度改革,與全市人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密切相關,特別與占相當比例的中低收入人群、農民的利益休戚相連。政策性強、牽涉面廣,而觸及的都是社會敏感穴位。可想而知,政務公開有很大壓力。作為地方政府的治理者,「政務公開」在你們眼中,居於怎樣的位置?是「備選項」,還是「選擇性公開」?
黃奇帆:確實有壓力。但這3年一系列的民生改革,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要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務公開是必需的「窗口」和「切入點」,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作。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可用四個比喻來描述政務公開之於重慶的意義。
一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通過政務公開這個平台,政府可以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還能讓人民群眾知道政府在想什麼、幹什麼、幹得怎麼樣。這樣可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二是地區發展環境的「風向標」。如果一個地區政務環境好、信息對稱,辦事效率高、成本低,連同重慶這樣的低稅費、低融資、低物流、低要素、低物業的「五低成本」環境,更容易產生集聚效應,形成發展合力。
三是協調化解矛盾的「潤滑劑」。通過深化政務公開,建立政府與群眾雙向互動機制,就能夠在協調化解矛盾過程中贏得群眾的理解和信任,也能夠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最後,是政府自身建設的「緊箍咒」。政務公開,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的一項創新,將政府行為置於人民群眾監督之下,可以增強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約束力,促進勤政、廉政、高效。
這幾年,我們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政務公開工作機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政務公開局面,並且,逐步從結果公開向過程公開轉變,從靜態公開向動態公開轉變,不斷創新政務公開的形式和內容。去年,全市政府網站群IP訪問量達2678萬人次,頁面瀏覽量9528萬頁,各級政府機關網上主動公開政務信息37萬條,受理郵件9.2萬件。據抽樣調查,目前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