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深思熟慮刺激中國」
中國外交部19日再次重申中國對印越聯合到南海進行油氣開發的立場,稱「未經中國政府允許,任何國家或者公司在中國管轄的海域從事油氣勘探活動,都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權益,是非法和無效的」。
一些外電認為,中印最近的爭吵已經讓兩國的地緣競爭關係變得與以前不一樣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文章說,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正在被雙方之間的不信任擊垮。加拿大《環球郵報》稱,中印這一爭端具有重大影響,目前的世界形勢是:華盛頓依賴印度海軍以制約中國海軍的崛起,印度擔憂中國「珍珠島鏈」戰略對其實施包圍,而中國則擔憂美國為限制北京對近鄰施加影響而實施遏制戰略。
《日本時報》說,印度拒絕中國是正確的行為,現在印度應該同地區國家建立可靠的戰略夥伴關係,防止中國地區統治地位的形成。
「非常明顯,印度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要刺激中國的。對印度來說,越南是一個獨特的戰略選擇,可以讓北京體會到印度面對中巴關係時的五味雜陳。這種類比幾乎是現成的,因為印度會從其他涉足南海問題的東南亞國家那裡,從日本那裡,得到認同——就好像中國會從圍繞印度的那些東南亞小國得到認同一樣。」香港《亞洲時報》的評論說。
美國《華爾街日報》也評論說,印度找上越南,與中國找上巴基斯坦類似——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
按照這一邏輯,印度媒體這幾天呼籲與美國聯手聲音突然增多。《印度斯坦時報》說,中國正在逐漸強化海洋問題上的立場,面對北京的強勢發展,美國應該大力支持印度和平崛起。《印度時報》則說,中國從2007年以來開始實施的強硬手段讓美國、印度等很多國家感到很「頭疼」,北京的對外行動刺激了「新德里和華盛頓加強了在東亞問題上的對話」。
但印度《德干先驅報》稱印度挑起的這次特殊的爭吵為不必要的「刺激」。報道稱,媒體對印度國有石油天然氣公司「獲越批准」在南海爭議海域開採油氣資源消息的「洩露」,只是用來「點綴」印度外長克裡希納訪問河內行程,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政策洩露」。然而,這個「洩露」沒必要地使得該地區本已複雜的地緣政治更加複雜。在目前的情況下,這個動機更多地是想刺激中國,而非涉及能源安全問題。
印度洋是印度的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處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的包圍之中,總面積740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南北最長10460公里,東西最寬處9655公里。
但印度對這塊廣闊的水域卻有特殊的敏感。「印度洋是印度的洋」,這在很多印度人看來自然而然。被稱為「印度海權之父」的潘尼迦50多年前就提出,印度的前途不取決於陸地的邊境,而取決於從三面環繞印度的廣闊海洋。他說,至少在15世紀葡萄牙人到來之前,印度人一直在印度洋上處於主導地位,而獨立之後,印度一定要站出來肩負起印度洋和平安全的擔子,否則,印度的前途就只有俯首聽命於任何奪得印度洋霸權的國家。
潘尼迦還宣揚印度為捍衛海權要拋棄和平精神。他說:「非暴力當然是一種偉大的宗教教義,但是那種教義,在印度拒絕跟釋迦牟尼走的時候,就被丟開了,印度的精神向來就是積極肯定,而且在必要時,不惜以武力去肯定正義的精神。」
據胡仕勝介紹,印度的版圖像一頭牛一樣一頭扎進印度洋,印度領土最南端恰好位於印度洋的中心位置。鑒於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印度人的印度洋情結由來已久。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印度洋就成為大英帝國統治下印度的「內湖」。印度獨立之後一直對印度洋擁有宏偉的戰略構想,控制和主導印度洋。冷戰期間,這種戰略構想沒有得以實施。隨著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它正在有條不紊地落實這樣的戰略抱負。
還有分析認為,印度對中國進入印度洋勘探礦藏的緊張,源自它與中國對比時產生的焦躁。《紐約時報》的文章說,這彷彿成為印度國內的一個怪事——印度人習慣於將中國看做衡量印度經濟發展的標尺,印度人總是在滔滔不絕地談論著中國的一切,儘管和中國這個近鄰一直關係並不大友善。對於印度來說,中國就是想為之奮鬥到的那個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