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小說、散文、雜文、詩歌……魯迅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著作。而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魯迅著作在近十年的出版量達到高峰。
「魯迅:經典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25-26日在魯迅故鄉浙江紹興舉行,由魯迅長孫周令飛主編的《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在會上發佈。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從1913年到2010年10月,國內共出版魯迅著作1242部。
這1242部包括448部單行本,794部彙編本,不含重印著作、譯著和魯迅編選的文集和畫冊。而如果將魯迅以「周樹人」本名在1906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中國礦產志》納入,魯迅著作共出版1243部。
調查同時顯示,新中國成立後魯迅著作共出版了1165部,占總數的93.8%,平均每年19部。而21世紀的頭十年,魯迅著作出版460部,平均每年42部,占總數的37%。這十年是魯迅著作的出版高峰期。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調查報告分析說,這與魯迅的《吶喊》《朝花夕拾》納入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學閱讀書目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與魯迅著作出版越來越順應市場要求有關。
而在紹興、上海、北京、廣州、廈門和南京等6個魯迅生活工作過的城市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也顯示,2832名有效受訪者中,有92.49%的人讀過課本教材之外的魯迅其他作品;有47.58%表示是出於喜歡才閱讀魯迅作品,另有32.06%表示是在老師要求下閱讀魯迅作品;有71.29%的讀者有閱讀和進一步瞭解魯迅作品的想法。
而另據不完全統計,從1926年到2010年,國內共出版關於魯迅的研究著作1650部,其中「文革」結束後三年、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是出版的高峰期。從1913年到2010年10月,國內共發表魯迅研究文章29167篇,上述的三個階段也是發表的高峰期。
對此,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王錫榮將魯迅的社會影響劃分為初萌、爆發、輝煌、擴展、普及、扭曲、再興、沉潛和轉型等九個時期,而21世紀的頭十年正是魯迅社會影響的轉型期,思想文化界同時存在著回歸魯迅和遠離魯迅的兩種潮流,但魯迅傳統不僅在底層民間受到珍視,而且在文化精英中也不乏追隨者。
「事實上,今天魯迅的在場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如果我們關注一下網絡上的聊天,就會發現許多對魯迅的引用,總是經過恰當的挑選,會非常精當地表達出人們的感覺。」王錫榮說,這說明魯迅已經滲入了很多中國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思維方式,他的精神之泉會仍然流淌在人們的精神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