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這套《共和國教科書》已經基本完成。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新國文》和《新修身》,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教授法》。這是近年來,最「完整」的一套老教科書。
在歷史上,這是一套影響極大的課本。石鷗在研究中發現,當時其發行量在「七八千萬冊」。再版的次數也很多。1926年的版本,已為第2358版。而1922年,政府進行學制改革,所有的舊教材基本「不合要求」。
張立憲還雄心勃勃,準備再用幾年的時間,再現一批老課本。「我們這個群體把民國老課本拉過來,一起向更根本、更永恆的東西致敬,或者在試圖接近它。」
鄧康延的《老課本,新閱讀》,也被香港一家出版社看中,對方表示要在香港發行。
「越來越多的人看中老課本,說明一些人在反思,一些人在堅守一種文化訴求。」鄧康延說。
民國老課本寄托著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情懷
張立憲的電腦中,儲存著大量的老課本照片。那些泛黃的老課本上,有的殘缺不堪,有的密密麻麻寫滿了批注。就是在這一張張圖片中,他和他的團隊修缺補漏,推出了一套完整的老教材。
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也有一支支這樣的隊伍,在為這個國家修缺補漏。
石鷗介紹,民國初始,蔡元培執掌的教育部迅即公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規定禁止使用清學部頒行的一切教科書。新教科書的編撰工作隨即在官方和民間進行。
商務印書館也召集精英人馬,開始編寫工作。當時參與的人有莊俞、沈頤、高鳳謙及張元濟等。這些人,在中國的教育史上,都是值得濃墨重彩的人物。
在《編輯共和國小學教科書的緣起》一文中,商務印書館的這些知識精英提出該套教科書的十四條編輯要點。其中第一條就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另還有「普及參政之能力」,「擴充國民之德量」,「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以及「以引起學生興趣而啟發其審美之觀念」等多條要求。
這些編輯要求也體現在教科書的《編輯大意》中。《新國文》第一冊的「編輯大意」就指出:「本書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為目的。」
「這些要求,即使放在現在,也讓人耳目一新。」石鷗說。
在這套教科書的初小部分,學生們多是瞭解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翻看這套深藍色封皮的線裝書第一冊,也可看到,從「人」開始,逐漸增加難度,並配以插圖。
「這樣的書,很適合孩子閱讀。我5歲的女兒就喜歡讀。有時,她看著圖,還會讓我給她講。」鄧康延的朋友楊政說。
鄧康延的《老課本,新閱讀》出版不久,楊政就背著他,在新浪微博上註冊了「老課本新閱讀」的用戶名,並雇專人打理,將鄧的書一條條摘錄上去。開通僅5個月,已有2.5萬多粉絲。
石鷗介紹,民國老課本的內容隨著年級升高逐漸深入。到初小四年級,便開始選編大量政治常識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