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制勝
因為貧困問題尚未解決,所以要保證GDP增長,這是印度內政部長奇丹巴拉姆的解釋。在他看來,只有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貧困人口才能逐步縮減。而在過去20年,「脫貧」也是印度經濟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初時,海外的印度人、美國的風投公司,以及巴菲特、索羅斯等因為看好印度的軟件、藥物、生物技術等企業,開始通過孟買的兩個股票市場實行短期投資。」比諾德告訴記者,印度的經濟開放從資本市場開始,但在1998年之前,改革並不非常令人滿意。
「1998年,印度人民黨上台。這是一個親商的黨派,改革力度較大。」比諾德認為,印度經濟因此頗為受益。
「其一,他們拿了世界銀行的貸款,邀請全球的企業來印度修建高速公路,徹底改變了印度的經濟形象。其二,開放電信市場。目前,印度擁有20多家電信公司,競爭非常激烈,而結果是,印度的電話費幾乎全世界最便宜。其三,大力推動電信、IT外包等服務業。」
「從具體行業來看,IT服務業對GDP的貢獻顯而易見,並在極短的時間裡成就了一批印度的億萬富翁。」斯瓦蘭說。
「與先農業,後製造業、工業,最後服務業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同,印度幾乎跳過了製造業、工業,直接推進服務業。」比諾德分析道。
據介紹,次貸危機之前,印度IT企業幾乎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幅,而包括IT業在內的服務業每年對GDP的貢獻高達60%。
20年來,服務業的發展催生了相當部分的印度中產群體。由於政府批准了幾千所私立計算機培訓機構,而IT課程也在大學裡全面推廣,出身普通的年輕人只要考取相關的技術資格證,便可進入IT企業接受培訓、上工,拿幾萬盧比的薪水。
令人羨慕的是,中產群體的吸收者大多是印度中小企業,他們對員工非常重視,社會責任感很強。「印度人的自由感強得近乎『極端』,想上班就上班,否則就不來,而且,行業之間,人才流動很大。正因如此,那些不注重員工利益的企業,在印度很難存活。」斯裡瑪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