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現狀:中國空間站技術仍處起步階段
天宮一號準確發射入軌,揭開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序幕。無論是對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還是對於這次交會對接任務而言,天宮一號的順利發射僅僅意味著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輕言成功為時過早。
交會對接技術與載人天地往返技術、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一起,構成了載人航天發展的三項基本技術。突破和掌握這一技術是建設載人空間站的基礎和前提,對於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0多年前,美、俄等國家就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13年前,由16個國家參與的國際空間站第一個艙段升入太空。作為後來者,中國在這一領域差距仍然很大,中國的空間站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
雖然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努力縮小差距的又一次實踐,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卻從一開始就擁有走向世界的胸懷。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言,中國的空間站,不僅是中國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也會敞開大門為世界各國科學家提供平台,為世界科學進步、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貢獻。據新華社
評說:美專家太空對接技術中美區別顯著
美國太空政策專家、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對新華社記者說,作為一個技術實驗台,天宮一號的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向前推進的重要一步。中國可運用天宮一號發展和測試交會、對接技術,這對中國的空間站計劃至關重要。中國的技術進步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將要進行的對接活動將自動完成,這與美國上世紀60年代實施「雙子座」計劃時測試的類似技術有顯著區別,當時的對接由宇航員操作完成。
俄專家:人類探索宇宙將有更多選擇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昨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天宮一號升空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實施空間站項目的國家。他認為,俄羅斯目前扮演著國際空間站「承運人」的角色,而美國航天飛機在今年全部退出「歷史舞台」。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中國獨立研製的空間站將同國際空間站一起在太空飛行,這不但為設計更複雜的太空實驗創造了條件,而且還給全球科學家進行宇宙探索提供了更多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