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環球時報刊載美國《世界政治評論》近日發表的文章,原題《展望:駕馭衰落中的俄中軍售關係》。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新報告使過去10年間國際軍售市場的最大變化之一變得清晰起來:俄羅斯對華軍售逐漸萎縮。這並非源自於兩國重大政治衝突而是困擾大國關係的「小彆扭」。儘管俄中都能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強烈衝擊,但雙方軍售關係惡化絕不是地區問題。
冷戰即將結束時,由於中俄關係解凍和俄羅斯軍工業亟須為前蘇聯產能過剩尋求出路,中國大量進口俄羅斯武器。中國人從中學到許多應用於國內軍工業的寶貴經驗。然而到2005年左右,兩國保持穩固軍售關係的因素開始減少。中國國產軍事裝備的技術含量和穩定性得到改善,俄羅斯的產品質量卻逐漸下滑。俄羅斯也出現擔心中國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的聲音。知識產權問題也演化為中俄武器貿易中的嚴重問題。如今俄羅斯將中國視為國際軍火市場主要競爭者的現實,更使得該問題愈發明顯。
困擾俄中軍售關係的主要問題還是中國日益壯大的國力和影響力。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絕望和中國的虛弱使雙方惺惺相惜,但隨著莫斯科尤其是北京處境改善,雙方之間的緊張在所難免。問題並非僅在於俄羅斯擔心中國國力,還在於中國「必定」渴望充當與其實力相稱的全球角色,成為國際軍火市場的重要玩家。
中俄在安全事務上的有效合作顯然影響美國的大戰略。但兩國軸心的未來前景絕非高枕無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即可加劇俄中緊張態勢。如果中國找到替代俄制武器的供應方,俄中武器貿易或將徹底終結。
更密切的中歐防務關係將產生深遠和難以估量的政治影響力。一方面,迫切希望獲得中國市場將使歐洲更有可能容忍中國咄咄逼人或令人反感的軍事行動。歐洲裝備還能提高中國武器庫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中國或將刻意保持克制以防止歐洲恢復軍售禁令。更加穩固的中歐關係使中國有所顧慮,也使歐盟和美國有所倚仗。
美國決策者普遍只關註解除禁令潛在的負面作用,因此主張維持現狀。然而,促使中國更加依賴歐盟和進一步離間中俄關係的雙重前景,應該會引起華盛頓戰略規劃者的興趣。否則,美國的決策者們或許還會因短期成本而罔顧長期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