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農村人口減少 每天消失20個行政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0-2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近年,「民工荒」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所謂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問題的討論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們對「民工荒」問題寄予注意的同時,卻將藏匿於「民工荒」背後的另一種「勞工荒」現象——「農民荒」給有意無意地忽視和屏蔽掉了。一個農業大國出現了「農民荒」,這是一個重大的國情變化……

「年輕人成了稀罕物」「農民荒」前景不容樂觀

「如果不算留守兒童,村裡常住的勞動力裡邊,最年輕的是一對46歲的夫婦。」這是在河北省崇禮縣獅子溝鄉西毛克嶺村調查的情況,如今全村在冊人口458人,實際常住人口216人,村裡青壯年均外出務工,60歲以下勞動力屈指可數。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情況大致類似。趙家溝村戶籍人口數234人,在村常住約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兒童。2011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發現,河北、山西、湖南、內蒙古等其他省(區)的情況,大致都是如此,本來是農業大省的中部廣大農村地區,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

據瞭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是當前「三農」問題的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外流在給經濟增長與發展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務農勞力缺乏的「農民荒」以及相應的連鎖反應等一系列問題。

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就新農村建設現狀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調查,共涉及17個省(市、區)、20個地級市、57個縣(市)、166個鄉鎮、2749個村莊。結果顯示,74%的農村已無可以進城打工的「剩餘勞動力」,僅有25%的農村還有四十歲以下的勞動力。5年過去了,情況更為嚴重。

由於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近年來農村土地撂荒日益嚴重,影響農業穩定和糧食安全。據瞭解,在湖北省濱湖村,由於勞動力短缺、種糧效益較低等原因,農民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興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積達40%以上,並且還存在「隱性撂荒」現象,本來可以種植雙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種了單季稻。

據調查,儘管在山西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目前的2500多畝耕地中,還很少有撂荒的現象,但是前景不容樂觀。目前種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勞動力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純樸的農民大叔大娘,出於對土地和耕種的自然感情依然堅守耕作,但是現在每人平均要經營20-30畝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勞動力「超負荷運轉」。該村已經出現種糧的農民不足,再過5-10年,這些老人無法勞作之時,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將後繼無人。這些地區農田分散,土地流轉實踐也不成熟,社會資本進入集中耕種的積極性並不高。如果若干年「農民荒」沒有得到緩解,農村已經存在的「撂荒」現象將會愈演愈烈,由於糧食生產的季節性,一次發生,影響一季,持續發生,將會惡性循環,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娃娃們越來越少」農村義務教育形勢嚴峻

「原來鄉里建設的行政村小學,有的已經只剩幾個學生,有的校園已經撤銷,人去樓空,被用來養豬和他用。」

據山西省永和縣坡頭鄉校長楊香瑞介紹,近年來「娃娃們越來越少」,在上世紀90年代全鄉小學生最多時約有800位,2007年減少為200位左右,2009年開始減少為90位左右。現在全鄉已經沒有初中學校,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學,有教職工24位,現在中心小學只有68名學生,其他行政村還有4所小學,共有21名學生,平均每個小學5名學生。鄉里一個青年村民介紹說:「我記得我姐姐讀書的時候,我們小學,都是50-60人一個班,現在我們800人口的村小學,今年3個學生,一個老師,只開到3年級。」

據調查,鄉村小學學生數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的適齡兒童的減少,近年來該地農村大多家庭只生1-2個孩子,而上世紀大多4個孩子左右;二是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帶走了適齡兒童;三是鄉村學生轉到縣城、城市等教育條件更好的地方上學。

眼看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少,楊香瑞校長感歎不已:「3700平米的校園面積,新建的校舍總投入130萬元,如果學生繼續減少,國家對學校的教學、住宿等基礎設施、教職工的經費財政投入將面臨巨大的浪費,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將受到極大影響。而現在,那些跟著打工的父母出去的娃娃,在城市接受教育也是困難重重,進好學校費用高,自辦的學校師資和硬件條件也跟不上。」

據瞭解,由於農村適齡兒童的大幅減少,農村義務教育的出路需要隨著「服務對像」的轉移而轉移,根本的解決之道是統籌城鄉義務教育,進一步擴大縣城、大中城市的基礎教育學校規模,平等地對城市戶籍和流動適齡兒童提供義務教育。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設的前瞻性,摸清情況,提早應對,對於一些尚未投入農村校舍建設的縣域要集中力量辦好縣鄉中心校,暫緩建設新的村小學,加大中小學生的住宿補貼和伙食補貼政策力度。

「那些消逝的村莊」農村傳統文化正在消失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與農耕文化和生活形態密不可分。然而,在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廣大農村和農耕文化正在消失。

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目,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減少,分別為62.9萬、62.4萬、61.3萬、60.4萬、60萬。平均計算,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

這說明,在中國這個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廣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趙家溝村,由於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爾看電視和電影下鄉外,目前傳統文化生活基本處於空白,傳統的社戲、戲曲、民俗活動已經基本上「曲終人散」。趙家溝村的古戲台已經破敗不堪、長滿雜草。按照目前的趨勢,再過10到20年,隨著老人陸續過世、兒童外出求學,趙家溝村這樣典型的黃土高原的生態村落,可能將面臨「空巢」的境地。在趙家溝這樣的村莊,農村的傳統和文化生活形態將只能成為記憶中的往事。這樣的情況在南方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同樣觸目驚心。

在廣州清遠連州市文化廣場旁,乘45分鐘的公共汽車,再徒步走40分鐘的山路,穿過連綿山坳,便到了河背村。這是一個普通的粵北小山村。現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春節,也未能給它帶來一絲生機——原本23戶人家的村莊,如今搬遷得只剩下兩戶村民。

「跳出農門是美好理想」「有地必種」怎樣落實「農民荒」背後,有著多重原因。

當前城鄉一體化中的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輸出,即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的城市化過程中,由於農業和農村投入產出率相對較低,相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較差,農村的人才、勞動力、資本等持續、單向地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呈現資本和勞動力淨流出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更為明顯,尤其是以種糧為主的農村。這種單向輸出加劇了「農民荒」現象。

當前,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潛力有限、收益率低。由於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傳統農業比例大,收益率低。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村民董維紅介紹說,他2010年種了24畝玉米,收穫玉米約3萬斤,銷售收入3萬元,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萬元,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頭淨收益幾乎沒有。湖北省濱湖村農民給調研組算了一筆賬:好年景種植1畝雙季稻,購買種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購買農藥也需要50元,這還不包括請人幫工等其他支出;而兩季稻穀最多收穫1500斤,市場價不到1800元,相當於外出務工1個月的收入,一旦遇到乾旱、病蟲害等情況,算上抽水的電費、油費等開支,「種田還要倒賠錢」。

與此同時,青年農民「跳出農門」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在青年一代農民中,「打工越來越成為農民收入增加和謀生的主要辦法」,「城鄉流動、遷移並定居城市日漸成為農民的強烈願望」。因此,青壯年勞動力由於種地純收入太低、種地條件太苦和不體面而不願回村耕種。

農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荒」。由於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近年來,農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兒童急劇減少,農民後繼乏人。

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保住18億畝耕地,最重要和最實際的是要「保住耕種18億畝地」,「有地必種」比「有地可種」更為重要。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荒」問題,必須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逐步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同時,要完善農產品補貼政策。

在當前糧食價格還不能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對於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農戶和社會資本進入的積極性不高,需要彌補「市場失靈」。對於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專家們建議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產業資本,依靠農業龍頭企業或者種糧大戶,組織糧食生產,確保在「有地可種」前提下的「有地必種」。同時,在企業大規模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情況下,要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責任編輯:glory
中國將援土耳其百萬美元現匯      [2011-10-28]
公安部:湄公河慘案基本告破 很快進入司法程序      [2011-10-28]
包頭中學「紅校服」引噓聲一片      [2011-10-28]
中國證實一公民在安哥拉遭槍殺      [2011-10-28]
公安部:中國船員遇害案9疑犯到案      [2011-10-28]
鄧小平評:這個卡扎菲趾高氣揚      [2011-10-28]
央行擬規定預付卡超萬元需實名      [2011-10-28]
湄公河中國船員遇襲案基本破獲 鎖定9疑犯      [2011-10-28]
鄭亞軍當選嘉峪關市委書記      [2011-10-28]
外交部:駐利大使已返的黎波里      [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