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香港政府新聞網報道,15名香港青年,暫時放下學業和工作,前往韶關當義工。他們雖然來自不同背景,但一同執起教鞭,培養當地少年正確的價值觀;數月下來,從素昧平生,逐漸成為互相扶持的好朋友。
距離香港500公里的韶關,是廣東省較貧困的山區。15名香港青年義工,暫時放下在香港的學業和工作,參與民政事務局舉辦的「香港青年服務團」,到韶關4間山區鄉鎮學校,任教半年,為山區學童帶來學習的機會,亦展現香港人無私的義工精神。
該4間鄉鎮學校是花坪實驗學校、犁市鎮中心小學、龍歸小學和龍歸中學,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或附近的低收入家庭。
由於教師不足,該4間學校只會教授中、英、數3科,部分教職員還須燒飯給學生吃,甚至兼負校舍維修等雜務。15名香港青年義工,除了協助教授中、英、數,還會準備教材和蒐集資料,講授地理、美術、音樂等科目,和舉辦課外活動,提升學童對學習的興趣。
義工們除了要執起教鞭,課餘和小息時間,都會主動留守課室,和學生打成一片,拉近師生距離。
曾在英國留學的周苡欣,每星期會利用下課後的私人時間,走出校園,步入鄉鎮的橫街小巷,探訪學生家長,瞭解基層社區的生活狀況。
入鄉隨俗 體驗山區
山區教學的另一考驗,就是體驗鄉鎮生活。義工們在宿舍的飲食,都是少菜、少肉的家常飯菜。其中3名義工便曾經到市場買雞吃,才知道原來對居民來說,一隻雞已是遙不可及的豐富大餐。
加上鄉鎮食水水質欠佳,27歲的洪曉偉,每隔數天便要拿著擔挑上山,挑25公升的山水回校舍飲用。
「兩桶水很重,而且擔起來前後不停搖晃,要走得很慢,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我見到學生們每天也要這樣挑水來回,我覺得這些山區的學生真的很辛苦。」
義工和學生住在同一幢學校宿舍,下課之後,放下老師的身份,就變成學生的鄰居,更會一起做飯和洗衣服。
另一名義工盧淑意表示,一次滂沱大雨,宿舍水浸,令她感受到與學生的睦鄰關係。
「在我手足無措之際,數名住在下層的五年級女生,主動跑來說『我們來幫忙!』她們分工合作,一邊拿垃圾剷舀起積水,再用垃圾桶送走,反覆清理大半小時,努力把積水清除,令我十分感動。」
步入義工們的宿舍,傢俱不多,而且相當破舊。他們表示,大部分傢俱都是「二手貨」,由課室內已用舊了或損壞了的桌椅,拼湊出來再用。
宿舍殘舊的牆壁上,貼上不少由學生送給義工們的手繪畫和生日卡,畫上七彩的卡通人物,寫上簡單的祝福字句;房門亦掛上一串串學生贈送的紙鶴。義工們表示,生活雖然簡樸刻苦,但感到滿足。
完成學業 多些選擇
農村家庭代代耕種,義工吳惠香表示,瞭解到學生因生計關係,未必能夠完成學業,甚至不認同讀書對將來的重要性。
「他們可能會覺得,提早回鄉耕種和畢業後到市區工作,收入差不多,寧願提早休學。我們除了教授他們課本的知識,還希望讓他們知道,完成學業至少可讓他們以後的人生,有多一些選擇。」
在15名香港青年義工中,27歲團長謝尚偉,肩負起領導和統籌的工作。他本身任職懲教署3年,正值事業發展起步之際,卻決定停薪留職,全情投入義務工作。
謝尚偉在懲教署任職福利官,負責更生事務,明白到青少年如果走錯路,要返回正途要下很大工夫,所以要做好預防工作。
「來到這裡當教師,我感受到年輕人,不論在香港或韶關,都面對很多誘惑,有很多人生問題,我們要讓他們培養正確價值觀,不會犯事,這也是懲教署的目標。」謝尚偉說。
同甘共苦 成為好友
謝尚偉每星期都會召集所有義工,一起聚餐或開會,紓緩工作壓力和分享經歷。數月下來,令這群原先互不相識、背景不同的青年,逐漸成為互相扶持的好朋友。
謝尚偉說:「我們不再是15個獨立義工,也不是4間學校的4個義工小組,我們是一個青年義工團。」
在他們半年的服務期間,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親身到韶關探訪他們,走訪4間鄉鎮學校,瞭解工作和生活情況。
行政長官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香港青年服務團」,安排18-29歲的本地青年,到內地偏遠地區服務6-12個月,藉以推動青年發展、推廣義工精神。今次的十五位義工,是首批參與「香港青年服務團」的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