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網編譯美國《赫芬頓郵報》11月18日文章,原題:美國開啟對華新冷戰,奧巴馬總統宣佈將向澳大利亞派駐,2500名海軍陸戰隊員。這意味著他已越線,開啟了與中國的一場新冷戰。這場新冷戰建立在海洋和陸地的軍事包圍基礎之上,將耗費數萬億國防預算,打造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自由貿易區。而日益被強調的人權問題將為這種新的全球競爭提供冠冕堂皇的理由。
可能有人納悶,美國海軍在中國海域幹什麼。這就跟一些人不解北約究竟在阿富汗做什麼一樣。不妨稱之為帝國主義、全球化或大國政治;這種新戰略是當年反蘇冷戰的翻版。那場衝突導致蘇聯解體,很多人都說美國因此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但是,這無助於美國在伊阿和巴基斯坦的戰爭,無助於結束美國在拉美的孤立,也無助於防止中國崛起為新興經濟大國。與此同時,數百萬人死傷、流離失所——全都是因為冷戰。照此類推,新冷戰將基於以往的反蘇聯模式:通過軍事包圍擠壓北京的軍事預算,同時期盼中國發生內亂。
新冷戰或許更趨向於經濟、政治和外交而非軍事。但朝韓、台海可能爆發流血衝突,或發生有印巴捲入的代理戰爭。美國目前在構築新的軍事聯盟,到時將不得不參與此類衝突。
亨利·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提出美國與中國相處的謹慎之道。而右翼人士一直要求「擊退」中國。美國正在發生反貧窮、反失業的歷史性抗議,而外交精英們似乎更關注佔領海外軍事基地,對國內矛盾不理不睬。從歷史上看,這是通過海外擴張轉移注意力和資源、迴避國內問題的典型做法。
奧巴馬的新冷戰,既重視與中國繼續雙邊合作,同時對北京採取一種更咄咄逼人、更具對抗性的政策。奧巴馬稱美國是個「太平洋國家」,有意「在影響該地區及其將來方面充當更大的長遠角色」。但有沒有人想過,倘若中國政府派航母和潛艇到加利福尼亞沿海,宣佈他們要在影響美國西海岸方面充當一個更大的長遠角色,那將會是什麼情形?
關鍵問題是,美國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國內創造就業?若奧巴馬不考慮削減在亞太的軍力,我們城市資金來自哪裡?若中國選擇強硬回應,美國是針鋒相對還是被迫退縮?為什麼美國要用硬實力來對付一個軍事上無法被打敗的國家?為何不(對中國)採用「軟實力」策略?為什麼不把與中國進行節能和綠色合作放在首位?沒有公開辯論,沒有任何成本計算,美國人已身不由己,被集體拖入一個剛剛開始的新(冷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