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人民幣匯率從2005年到2008年升值了將近30%,但這段時間中美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從2010年到現在,人民幣又升值了將近10%,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大幅度減少,但中美貿易順差卻繼續擴大。
經濟學家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匯率問題,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最關鍵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二是美國對向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採取限制性、歧視性的措施。
11月16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目前的熱點問題做出了回應。
外貿順差規模不斷縮小,前10月我國貿易順差占GDP比重只有1.4%
今年以來,我國外貿順差規模不斷縮小,1—10月順差額僅有124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4%。
「按這個趨勢,全年大概可以控制在1500億美元左右,意味著比去年減少300億美元左右。」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6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說,今年進出口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去年將近3萬億美元,今年可能增加到3.6萬億至3.7萬億美元。這說明「促平衡」措施取得積極成效。預計全年新增進口達3600億美元左右,這是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帶動因素。
國際公認的「貿易基本平衡」,是指順差占GDP3%以內,而今年前10月中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只有1.4%。「很多人不知道,以為中國的貿易順差是全世界最大的,這是錯誤的。」沈丹陽說,據2010年數據,德國貿易順差2000多億美元,我們只有1800多億美元。德國貿易順差約占GDP的6%,俄羅斯是10%,中國只有不到3%,中國的對外貿易實際上已經基本平衡,到年底這個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強。
沈丹陽認為,中國外貿順差不斷縮小,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宏觀經濟政策,包括投資政策、消費政策、貿易政策、金融貨幣及外匯政策綜合發揮作用;二是支持擴大進口的貿易促進措施發揮作用,比如,5年前第100屆廣交會由「出口商品交易會」轉變為「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我們採取了很多類似的進口促進措施;三是貿易便利化措施方便了企業。海關、質檢等相關部門積極減少有關環節和費用,便利了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進口。
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既沒有根據也沒有道理,我與世界上近200個國家、地區保持貿易基本平衡
有媒體表示,巴西等國家日前向世貿組織提出,希望運用國際貿易準則對操縱匯率的國家進行制裁。如何看待由人民幣匯率問題引起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意見?
沈丹陽說,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不斷提出人民幣匯率問題,並把中美貿易失衡歸因於此。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說,「謊言重複了一萬遍,好像就變成真理似的」,所以有些人跟著起哄。
「無論是發達國家領導人說的,還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來的,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既沒有根據也沒有道理。」沈丹陽說,人民幣匯率是否在一個合理區間,需要有一套標準進行核定。最近我們瞭解到,中國許多經濟學家和國外一些經濟學家,也包括美國經濟學家,經過實證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當前人民幣匯率處在一個合理水平上。他們還得出一個結論:「人民幣匯率不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國內很多經濟學者的研究表明,如果不考慮美國的因素,最近一兩年中國在整體上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已經處於一個基本平衡的狀態。」沈丹陽說,我們跟全世界多少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呢?200多個。我們和其中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是基本平衡的,甚至我們是逆差的。中國主要的貿易順差來自哪裡呢?美國!
沈丹陽說,大家都知道,人民幣匯率不只適用於中美貿易關係,而是適用於所有國家和地區。為什麼中國可以和近200個國家、地區保持貿易基本平衡,卻跟美國的貿易存在巨額順差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經濟學家研究認為,人民幣匯率從2005年到2008年升值了將近30%,但這段時間中美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從2010年到現在,人民幣又升值了將近10%,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大幅度減少,但中美貿易順差卻繼續擴大。
「所以,經濟學家就發現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一個特例,不能只從經濟來找原因了。」沈丹陽說,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中美貿易不平衡不是一個簡單的匯率問題,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最關鍵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二是美國對向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採取了限制性、歧視性的措施。
出口企業並未大規模倒閉,總體情況可控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沈丹陽說,1—10月全國出口增長22%,但10月當月的出口增速僅有15.9%。自8月份以來,已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同比和環比增幅都下降的情況。
沈丹陽認為,當前我國外貿面臨的形勢仍然較為複雜,不確定因素較多。從國外情況看,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低速,失業率仍處高位,影響了消費和需求,而主要發展中國家通脹壓力上升,經濟「硬著陸」風險加大,給全球經濟增長增加了不確定性。從國內來看,我國企業仍面臨綜合成本上升等多重壓力,貿易保護主義不時抬頭,貿易摩擦案件頻發,對我出口造成較大影響。
對於東莞數百家外貿企業關停問題,沈丹陽表示,最近剛剛派出調查組到廣東進行調研,發現有些企業確實由於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綜合成本提升等因素影響,出現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但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動調整,例如廣東採取「騰籠換鳥」的政策,主動把一些外貿企業引到粵北和中西部地區,或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這些情況總體還是在可控範圍內,對整個宏觀經濟沒有根本性影響,但我們也對此保持足夠重視。」沈丹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