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賠償臨難題 華企慎返利比亞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1-2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儘管損失巨大,但中國企業不會放棄在利比亞的投資項目。

11月24日,大型央企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一位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表示,利比亞將賠償企業損失確實是利好消息,「不是指賠償本身,而是表明了利比亞當局對中國企業正面積極的態度」,「無論戰前戰後,利比亞都會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對集團是一種機遇」。

11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明稱,「利比亞『過渡委』負責人曾表示,願賠償中國公司遭受的損失。中方讚賞利比亞尊重中國企業在利利益的積極表態,將繼續鼓勵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利比亞的戰後重建。」

確定賠?怎麼賠?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戰前中國在利比亞承包的大型項目共50個,涉及合同金188億美元。另外,國內75家企業,包括13家央企在利比亞有投資項目。然而,利比亞危機爆發後,13家央企在利項目均告暫停。國務院國資委曾透露,央企在利比亞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基建領域。有專家預言,中國近200億美元的資產可能在利比亞利益洗牌中「打水漂」。

上述人士對此不願置評。但他強調,當初撤離時,企業做了必要安排,力圖尋求最好的結果。他表示,就目前情況看,就連廠區的零部件都得到了比較妥善的保存。

雖然利比亞稱願賠償中國公司遭受的損失,但令人擔心的是,利比亞真會如約賠償?百廢待興的它又能拿什麼來賠?

「對於利比亞過渡政府來說,這筆賠償不是小數目,短期完成賠償的可能性較小。」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對《國際金融報》分析,「中國在賠償方面可能會遇到三個難題:利當局賠償意願是否堅定、利政治局勢能否最終好轉、賠償會不會遇到『利比亞之友』(法國、意大利等)的壓力。後兩者決定了前者及最終的賠款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有國際問題專家對《國際金融報》說,早在戰爭尚未結束時,利比亞就有了明確的利益劃分,中國早被西方國家排除在外。因此,不排除利比亞當局當初只是「為了博取中國政治利益(如反對派政府得到中國官方承認)的可能性」。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利比亞賠償中國企業的損失並不是問題,因為該國石油生產已逐漸恢復。戰前利比亞曾憑借石油資源(日產量170萬桶)成為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利比亞過渡政府石油和經濟部長塔爾胡尼稱,目前利比亞石油日產量已達60萬桶,年底有望達80萬桶左右。

宋頌興則猜測,除了可能的現金賠償外,利比亞當局還可能以另兩種形式進行賠償:新的基建項目及石油出口價格上的讓步(中國3%的原油進口來自利比亞)。

重建離不開中國

然而,上述央企人士在和記者交流時並不熱心賠償問題,而始終將政治因素掛在口中。在他看來,對於「走出去」的企業來說,政局的穩定,尤其是利比亞政權的連續性才是比較重要的問題。

比如利比亞當局的表態。早在8月16日,利比亞「過渡委」副主席古賈表示,「將尊重卡扎菲政府時期與中國企業所簽下的所有合約,歡迎中國企業重回利比亞以完成在建工程。」

「這會讓企業安心。」該人士說,「集團將繼續進行之前的合同,但未來是否追加投資,要走一步看一步,總之,保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除了大型央企,民營企業中興通訊和華為也沒有放棄在利項目。9月就有消息稱,兩家企業投入到了利比亞的重建中。至於其他數家央企,記者未能在截稿前得到對方的回復。

「實際上,中國企業對利比亞的重要性越來凸顯。」宋頌興表示,一方面,中國一直在基建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經驗,尤其是在非洲地區;另一方面,對利比亞當局政府來說,一味抓緊西方國家並不是絕對明智的選擇,因為這只能讓利比亞得到一方利益,而不能讓其在重建中得到多方支持。

劉為民也表示,中方將與利比亞共同努力,推動中利友好關係持續發展,並為利比亞重建發揮建設性作用。

後卡扎菲時代困局
      責任編輯:delia
利比亞過渡政府宣告成立      [2011-11-24]
利比亞過渡政府成立 中方歡迎      [2011-11-23]
外媒析美如何「和平顛覆」伊朗      [2011-11-23]
利比亞宣佈成立「過渡政府」      [2011-11-23]
利前情報部長被捕 或國內受審      [2011-11-21]
卡扎菲次子將在利比亞接受審判      [2011-11-21]
民兵組織「逼宮」利比亞過渡委      [2011-11-19]
利比亞丟失萬枚導彈 美國幫找      [2011-11-17]
利國二號人物:新政府絕非傀儡      [2011-11-15]
北約或面臨國際刑事法院的調查      [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