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援引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24日文章,題:中國,世界經濟「領頭龍」(作者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文章摘錄如下:
無論我們是否即將迎來「亞洲世紀」,有一件事很明顯:全球經濟的地理中心已經顯著地發生了轉移。
如今,中國處於前沿和中心位置,而其發揮的領頭龍作用也有益於世界經濟發展前景。
後發優勢
目前,全世界急需增長髮動機。幸運的是,通過持續制定強有力且務實的經濟政策,中國能夠提供這種推動力。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出口份額佔全球的9.6%,緊隨其後的是德國、美國和日本。以當前美元購買力計算,中國人均收入為4400美元,已經成為一個中高收入國家。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為全世界之最。
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存在引人注目的結構性轉變,隨之而來的是迅速工業化、大規模脫離農業運動以及驚人的貿易相關增長階段。
中國具有繼續強勁增長20年的潛力。部分原因是,截至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依然僅為美國的21%。美中收入差距證明,中國和工業化國家之間依然存在巨大技術差距。
在消除這段差距之前,中國還能繼續享有後發優勢。
到2030年,中國人均收入大約可以達到美國的50%。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可能是美國的兩倍。而以市場匯率計算,20年後,中國的經濟規模至少能與美國持平。
多重挑戰
但是,今後幾年,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必然會面臨許多嚴峻挑戰。首先,今後幾年,歐元區動盪的傳染以及高收入國家需求下降可能會降低世界經濟溫和增長的希望。確實,發達國家雙底衰退的下行風險是無法排除的。
就全國而言,中國必須應對三重不平衡。
第—個再平衡是要向內需轉移,減少對出口拉動型增長的過度依賴。
第二個再平衡是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以減小收入差距。2005年,中國的基尼係數達到41.5,接近拉美國家的水平。收入差距擴大可能會威脅社會穩定,阻礙經濟增長。
第三個再平衡與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代價有關,中國必須改變自身在短期增長和長期環境可持續性方面的態度。未來生產結構必須轉向更為清潔的技術。
影響擴大
由於發展中世界的快速發展,我們目前處在一個多極增長世界,經濟重心由七個主要工業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經濟體向發展中經濟體轉移。
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是農產品和自然資源產品的主要生產國。中國的消費增長和生產增長將繼續支撐適當的大宗商品價格,從而對這些出口國起到幫助作用。
此外,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還將為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的自然資源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供資金。這種事情已經在發生,並且很可能會繼續下去。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資金正在非洲地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非洲地區是金融管制最嚴重的發展中地區。
此外,中國進行產業升級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留出空間。隨著中國企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它們將會把現有生產轉移到其他工資較低的國家:就像日本和東亞經濟體幾十年前所做的那樣。
不同之處在於,由於自身規模,中國可能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領頭龍」,而不是國際產業發展擴散所具有的傳統雁陣模式中的「領頭雁」。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民幣也有可能逐漸成為全球儲備貨幣,這將要求中國經濟進行許多根本性改革。不過,鑒於中國在多極世界中不斷增長的相對強勢,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