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世紀大罷工掃蕩英國 全城混亂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11月30日,一名抗議者在英國倫敦參加大罷工。新華社\法新社

【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英國公共部門超過200萬工作人員昨天舉行大罷工,反對政府養老金改革計劃。罷工影響到交通、學校、醫院等各個領域。圖為曼徹斯特市中心的罷工遊行隊伍。

英國昨天經歷了一場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工會罷工。200萬公共部門員工丟下工作,在各地製造了超過1000場示威。他們抗議政府想讓公務員「工作更長時間,拿更少養老金」的改革計劃。參與罷工的工會組織還宣稱昨天是「歷史性的一天」。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表達了類似看法,含義卻大相逕庭。他說,英國必須做出艱難抉擇,否則「國家將會破產」。德國《世界報》將養老金改革計劃形容為英國「長期鬥爭的最後一戰」,稱這個債務纏身的國家沒有其他選擇,只有「省錢」一條路可走。不過這個看似簡單易行的辦法,此前在歐洲多國舉步維艱。《紐約時報》說,歐洲人不是軍事超級力量,也不是經濟超級力量,但他們是生活超級力量。英國《經濟學家》認為,21世紀的歐洲不會被炮火摧毀,但可能被一張張福利支票壓得喘不過氣,而且這已經成為「國家戰爭」——納稅人不惜用示威騷亂逼迫政府。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評論說,當歐洲在毀滅的邊緣搖晃時,罷工顯然敲響了錯誤的音符。

「世紀罷工」讓英國混亂

吉姆·博登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通訊員,在倫敦居住超過21年,目睹過發生在這裡的交通癱瘓、學校空無一人以及街區被示威者佔據。然而,他在博客中寫道,「英國公共部門工會說,他們發起的自撒切爾夫人時代以來英國最大規模罷工,將令這些都小巫見大巫」。

11月30日,這場被組織者稱為「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大罷工如期而至,200萬公共部門員工放下手頭工作,走上街頭。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當天經歷了超過1000場示威。在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議會廣場前,大批示威者集體高喊「讓1926年回來」。1926年,英國政府要停掉對煤炭行業的津貼,導致全國煤礦工業大罷工。罷工在後來蔓延至電氣、鐵路等多個行業,最高潮時有近600萬人參加,導致英國所有的工業中心都陷於癱瘓。

這一次,罷工同樣源於英國政府和工會之間的分歧。英國政府要求將公務員退休年齡延長到66歲,增加員工每月繳納的養老金金額,同時減少最終養老金收入水平。工會將之總結為讓公共部門人員「工作更長時間,做更多的事,卻賺更少的錢」。「現在的退休年齡已經很晚了,再推後簡直是壓搾」。在倫敦北區的一所公立醫院門口,抱著「反對」字樣示威牌的護士喬安娜對《環球時報》記者發出這樣的牢騷。她的母親曾經也是她所在醫院的護士,60歲退休後拿到了可以舒服過日子的養老金。喬安娜說,早上參加罷工示威時倫敦只有4度,但自己的心比天氣還冷。

「歡迎現在光臨英國」,法國《費加羅報》戲謔道,因為你將看到史無前例的大混亂:90%的學校關門,數以千計的醫院停轉,連垃圾也無人清理。據英國《太陽報》報道,為了填補機場和港口邊防檢驗檢疫人員罷工留下的空缺,連獸醫都被叫來臨時頂班了。有消息人士透露說,政府甚至擔心恐怖分子可能藉機潛入英國。倫敦希思羅機場和多佛爾港的一些志願人員為此接受了2小時培訓,瞭解如何使用查詢恐怖分子和罪犯信息的內政部數據庫。《信使報》評論說,罷工影響遍及英國每個家庭。

參與罷工的工會組織將11月30日稱為「歷史性的一天」。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則說,英國必須做出非常艱難的抉擇,否則「我們的國家將會破產」,罷工什麼都實現不了,只能讓經濟更糟糕,甚至丟掉工作。

德國《經濟週刊》稱,就像令人抑鬱的濃霧一樣,英國人對政府的所作所為極度失望,上街發洩也許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多數人認為罷工有理。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項民調中,61%的人支持罷工。昨天,在英國一所可以容納三四百人的學校裡,不用上課讓孩子們很快樂,但許多家長對記者抱怨說,孩子們不知道,他們的福利正被社會矛盾一點一點地沖洗掉。

之前被認為是罷工重災區的英國機場,當天的境況並沒有媒體預想的那麼糟。《環球時報》記者在倫敦希思羅機場三號航站樓瞭解到,這是因為政府出了每個班次450英鎊的高薪,讓離職和退休人員趕來加班。英國邊境管理局罷工組織的發言人提姆對記者說:「這樣的天價日薪當然可以吸引人來,但我們不相信如果今後有更大規模的罷工,政府還能用錢解決問題。」據英國「地方政府網」報道,公共部門工會警告,如果同政府談不妥,他們的罷工將一直持續到新年。有英國媒體擔心,此次罷工只是年末罷工潮的第一波,殺傷力將遠大於1926年那次,甚至給整個歐洲帶來更多動盪。

歐洲版「阿拉伯之春」:被福利支票壓垮

奧地利國家電視台評論說,罷工是痛苦失望的表現,它正蠶食英國的信心。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似曾相識的場景在希臘、意大利等多國輪番上演。英國政策研究所公共福利研究員邁克·約翰遜對《環球時報》說,勞動力短缺和社會老齡化像條「雙頭蛇」威脅著歐洲社會,完全失控的政府福利資金管理則令他們的福利「到了頭」。

《紐約時報》報道稱,「我們不是軍事超級力量,也不是經濟超級力量,但我們是生活超級力量」。歐洲人在這場危機肆虐之前,一直為自己身處高福利社會感到幸福和驕傲。歐洲人認為只有他們將「高稅收」成功地解讀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政策。然而,眼下各國的財政赤字卻幾乎打垮了他們的自信。

德國《世界報》以「長期鬥爭的最後一戰」為題稱,30多年來的最大罷工令英國陷入「冬天」。整個債務纏身的國家沒有其他選擇,路只有一條——削減開支。養老金改革可以被看做走出困境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發生在英國的「世紀大罷工」似乎說明,這沒那麼容易。英國《衛報》一篇評論文章說,為什麼要抗議呢?經常聽到的回答是新的養老金計劃不如上一代人,這種說法只能讓人撓頭。還有人說,憑什麼別人受苦非得拽上我們一起遭罪?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就和說現在銀行家不能拿那麼多紅利了一樣。

英國《經濟學家》說,21世紀的歐洲不會被炮火摧毀,但可能被一張張福利支票壓得喘不過氣,而且這已成為「國家戰爭」——納稅人不惜用示威騷亂逼迫政府。日本《讀賣新聞》評論稱,因為經濟等問題,英國原有的框架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此次英國大罷工是歐洲主要國家首次出現的抗議運動,預計這種風潮會蔓延歐洲。

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11月29日評論說,當歐洲在毀滅的邊緣搖晃時,罷工敲響了錯誤的音符。有工會領導人稱這是英國的「阿拉伯之春」,愛爾蘭人這麼做,希臘人這麼做,葡萄牙人上周也這麼做,現在輪到我們了。破產、資不抵債、削減開支、失業,這些是2011年這個冬天的新聞標題。經濟低迷沒有結束的跡象,歐洲的構造已經受損——即使沒有完全毀壞。週三大罷工的背景幕布不能再黑,時機不能再糟。

英國式「1%和99%」

英國公共及商業服務工會總幹事馬克·賽沃特卡日前對媒體說,應當做出犧牲的是那些引發金融危機的人。幾個星期前有消息說,高管的薪水增長了近66%。美國《赫芬頓郵報》問道,這是不是「佔領華爾街」運動所說的1%與99%的對立呢?該報的另一篇文章稱,在英國美好的民主面紗下其實隱藏著窮凶極惡的經濟獨裁。富裕強大的經濟精英階層做出所有重大經濟決策,「一人一票」在政治領域已經實現,但放眼經濟領域,民主赤字無所不在。

但是對於誰是99%,英國國內的看法並不統一。《蘇格蘭人報》網站的評論文章說,如果公共領域工作人員保持養老金計劃不變,私營領域的工作人員就要工作更長時間。社會正面臨分裂,精英都在公共領域,福利有保障,平均工資也更高,真正創造財富的私營領域卻成了工資奴隸。據報道,公共部門養老金平均數約為多數職員薪水的40%。

英國《約克郡郵報》評論說,媒體每天都找到新方式詛咒經濟崩潰。如果沒有辦法填補已經產生的巨大黑洞,不斷擴大的債務只好轉嫁給下一代納稅人——我們的子子孫孫。這是一個經濟可持續性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公平問題?目前,政府看起來試圖將其解釋為前者。

      責任編輯:亦書
世紀大罷工掃蕩英國 全城混亂      [2011-12-01]
美學生研究中國「地下核長城」      [2011-12-01]
菲法院下令阿羅約轉入政府病房      [2011-12-01]
英將驅伊朗外交官 伊朗:將報復      [2011-12-01]
美刊:海外制衡成美國外交戰略      [2011-12-01]
希拉里訪緬甸 美稱與中國無關      [2011-12-01]
俄大選在即 王車易位已無懸念      [2011-12-01]
日媒:中國新反潛機僅能克越南      [2011-12-01]
印智庫:烈火-5導彈能打到上海      [2011-12-01]
希拉里訪緬 外媒:與中國搶緬甸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