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砸館風波引爆英伊「百年仇恨」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11月29日,伊朗學生在位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的英國駐伊朗大使館外抗議。伊朗首都德黑蘭數千名高校學生和群眾29日下午在英國駐伊朗大使館門前舉行示威活動,抗議英國政府近期對伊朗採取單邊制裁措施。新華社發

【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去死吧,英格蘭!」當喊著這樣口號的伊朗青年11月29日衝進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西方媒體認定英伊關係已被拽到「數十年來的極冰點」。自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以來,西方大國已經30多年沒有如此近距離感受伊朗年輕人的怒火。感覺吃了大虧的英國媒體11月30日指責伊朗官方在背後操縱,然後豎起耳朵等著聽唐寧街宣佈「如何報復」。不想伊朗議長拉裡賈尼卻先舉起隔空對罵的麥克風,不僅要求英國反省仇伊政策,還批評此前譴責砸館事件的安理會「草率魯莽」。英國《衛報》說,一次違背外交原則的抗議後雙方長久運氣,這是「盎格魯一伊朗」對抗的老套路,砸館事件很像是伊朗人百年仇英情緒的集中爆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些西方媒體在答題欄上悄悄填上「戰爭」,最聳動的說法是,這一仗將決定是波斯文明被永久毀滅,還是以色列入做了千年的安全家園夢被永遠終結。

英伊相互交換「威脅」

「撕毀英國國旗、搬走皇室徽章、砸毀使館玻璃、玷污女王畫像」,伊朗示威青年11月29日衝進英國使館後展現的憤怒第二天同時出現在英伊兩國媒體上。對於這一被稱為「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以來最嚴重外交違約」的事件,兩國媒體立場針鋒相對。

多家伊朗媒體在頭版位置為砸館事件叫好,日報《Mellat-eMa》在頭版使用了這樣的大標題:「英國使館不到5分鐘就被佔領」。《德黑蘭時報》說,來自德黑蘭多所大學的學生展現出了他們對英國仇伊政策的怒火,由於英國近日帶頭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已於11月28日通過法案,將與英國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這符合伊朗的全民需求」。伊朗法爾斯通訊社說,砸館事件平息後,示威學生發表聲明要求政府與英國斷交。該報道聯想到「佔領華爾街」運動,將砸館事件稱為「佔領英國使館運動」。

「這些所謂的學生實際上是拿著伊朗政府許可證行兇」,這是英國《泰晤±報》11月30日的觀點。當日在多家英國媒體的報道中,「學生」一詞都被打上引號。《衛報》說,這些學生中很多人是准軍事組織「巴斯基民兵」成員,還有人手持寫有伊朗「聖城旅」指揮官名字的標語,該組織專為伊朗革命衛隊執行海外行動。《衛報》稱,雖然伊朗外交部對事件表示遺憾,伊朗政府也派警察平息了事態,但警方一度有應付差事的嫌疑。文章說,「事件也許非伊朗政府行為,但肯定是官方行為,伊朗保守派議會、司法機關和宗教最高領導人都可能在幕後操縱」。《每日電訊報》則說,英伊關係降低到數十年來的極冰點。

「德黑蘭將面臨嚴重後果」,英國首相卡梅倫11月30日在議會講話時把他頭一天對伊朗的警告重複了一遍。卡梅倫說,伊朗政府未能保護英國外交人員和財產,這是「恥辱」,英方將在未來幾天考慮對此採取何種舉措。英國外交大臣黑格昨天宣佈關閉英國駐伊朗大使館,但他否認這代表與伊朗正式斷交。此前一天,黑格曾表示,「顯然,伊朗將面臨其他更進一步的嚴重後果」。

「天哪,嚴重後果?黑格的話只會讓人想起李爾王的咆哮:我要報仇,要讓世界驚恐,雖然我還不知道怎麼做到」。英國《每日郵報》用這番話諷刺黑格「在與伊朗30年的秘密戰爭中只敢揮揮自己小小的拳頭」。文章列舉近年來德黑蘭幾大罪狀,如其生產的路邊炸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炸死了英國士兵,在2007年抓了10幾名英國水兵,縱容黎巴嫩真主黨襲擊以色列,以及穩步研發核武器,而面對這一切,英國卻只給了伊朗「零結果」。

「英國別想利用此次砸館事件」,伊朗議長拉裡賈尼11月30日趕在卡梅倫之前發出這一警告。伊朗「學生通訊社」援引他的話說,伊朗學生衝進使館是出於對英國殖民主義行徑的憤怒,安理會譴責這一事件的做法是「草率的」。此前拉裡賈尼曾警告說,給外交關係降級只是伊朗為反擊英國的初級選擇,未來更嚴重的選擇還有很多。

砸館揪出「百年恩怨」

為什麼遭受衝擊的是英國?《紐約時報》的解釋是,伊朗最痛恨3個國家:以色列、美國和英國,但三者中僅英國在德黑蘭有外交機構,自然首當其衝。但文章認為,砸館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是伊朗人認定「過去150年德黑蘭發生的所有壞事背後都有英國操縱」,對英國的仇恨已深入伊朗人的靈魂。

「為歷史報仇」,美國《時代》週刊稱,這才是伊朗青年砸館的初衷。文章說,伊朗有一本非常受歡迎的小說,叫《我的叔叔拿破侖》,小說反映的正是德黑蘭人將英國視為一切壞事幕後黑手的文化。小說中一句「這是鬥雞眼的英國人幹的」已成為流行語,而在伊朗政壇,你想給別人最惡毒的攻擊就罵他是「丘吉爾」。

「伊朗人對盎格魯一波斯對抗史瞭解得比英國人還多,這真是怪異的諷刺」。這是英國《獨立報》昨天的評語。也許是想給讀者補補歷史知識,當天多家英國主流媒體都用大篇幅講述英伊的恩怨史。被提到最多的例子是: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就開始與沙皇俄國爭奪波斯;1953年英國與美國合謀推翻了伊朗左翼首相摩薩台,原因是他推行石油公司國有化;1987年,由於英國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英國駐伊朗代辦曾被革命衛隊綁架毆打;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還曾發佈追殺令,想要一名英國作家的命。雙方最新的恩怨是,2010年11月29日,一名伊朗核科學家遭人暗殺,德黑蘭認定是英國情報部門協助以色列所為,伊朗青年衝擊使館前的集會也是為了紀念這位「烈士」。

德國《世界報》說,把英國與伊朗這對「宿敵」放在一起,總會有精彩的故事。英國《衛報》則說,在英伊充滿麻煩的歷史中,英國駐德黑蘭使館總是最耀眼的劇場,事實上,這棟建築還是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德黑蘭會議的會址—歷任英國大使都很享受對來賓炫耀這段歷史。文章還總結出盎格魯一伊朗危機的固定模式:一場極不外交的抗議,加上兩國政府長時間的運氣。

砸館事件告訴我們什麼?美國福克斯新聞的回答是,「它告訴我們,雖然伊朗領導人嘴上總說不怕制裁,但現實的反應說明他們對制裁其實非常敏感」。法國電視一台說,挪威也已宣佈關閉駐伊朗使館,德國宣佈召回駐伊朗大使,砸館事件有可能讓伊朗進一步陷入孤立。

誰的夢想會先破碎?

每當伊朗問題有風吹草動,一些心急的西方媒體就會將「戰爭」塞進解決危機的方案筐。英國《每日郵報》昨天也做了類似聯想。文章說:「西方顯然已置身於伊朗發動的戰爭中,這場戰爭已持續30年,但匪夷所思的是,英國和西方一直拒絕還擊,拒絕承認事實:面對伊朗,西方從未有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向來只有早開戰或晚開戰的選擇,前者意味著伊朗還很弱,西方的機會還很多;後者意味著伊朗強大了,甚至可能擁核,結果會可怕得多」。

「美國正與伊朗進行低層級戰爭,但我們沒有做好發動更大規模戰爭的準備。」持此觀點的美國《旗幟週刊》說,伊朗「學生」洗劫英國使館;聖城軍雇墨西哥毒販暗殺沙特大使:伊朗核設施的計算機遭到網絡襲擊;德黑蘭附近一處軍事基地發生神秘爆炸。也許只有上帝才能把這些事串在一起,但類似事件卻在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在」阿拉伯之春」背景下,德黑蘭和華盛頓的自我感覺都挺良好,雙方都可能按照既定路線走下去,美國因此將很快面臨制定對伊朗策略的最後機會。

「英國對伊朗的回應應該是克制的」,英國《衛報》社論這樣說。文章稱,英國應該放棄在德黑蘭的使館,但五大國加德國與伊朗的核談判需要繼續下去。英國不能指望靠制裁壓服伊朗,只要中國還準備購買它的石油,制裁就不會有效。

「未來幾個月,伊朗戰爭的戰鼓必然擂得很響」。美國《赫芬頓郵報》說,這是因為明年3月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將召開政策大會。該組織在美國影響太大,以至於任何一個想進國會的候選人必須填寫它發來的有關對伊朗和巴勒斯坦問題的問卷,如果不填或填上「錯誤答案」都將意味著麻煩。文章說,在該組織看來,伊朗發展核武器是為完成希特勒未竟的事業,而阻止「伊朗大屠殺」也就成了對伊發動戰爭的道德理由。但在經過伊拉克戰爭這一美國歷史上最大外交災難後,美國沒理由再對面積是伊拉克4倍的伊朗開戰。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稱,伊朗對以發動核襲擊意味著「波斯文明將被永遠毀滅」,但若戰爭真打響,以色列人做了1900年的安全家園夢也將被永遠終結。

      責任編輯:研瓊
緬甸總統晤希拉里:兩國關係開啟新一頁      [2011-12-01]
朝鮮快速推進低濃縮鈾生產活動      [2011-12-01]
世紀大罷工掃蕩英國 全城混亂      [2011-12-01]
美學生研究中國「地下核長城」      [2011-12-01]
菲法院下令阿羅約轉入政府病房      [2011-12-01]
英將驅伊朗外交官 伊朗:將報復      [2011-12-01]
美刊:海外制衡成美國外交戰略      [2011-12-01]
希拉里訪緬甸 美稱與中國無關      [2011-12-01]
俄大選在即 王車易位已無懸念      [2011-12-01]
日媒:中國新反潛機僅能克越南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