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12月12日至13日,由馬來西亞海事研究所主辦的南海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本次南海會議的主題為「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最新進展與影響」,來自東盟和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共近200人與會。今年以來,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連續多次舉辦南海問題討論會,此次會議在年底召開,而且有很多參加過上述會議的學者參加,似有總結的意味。
討論氣氛有所緩和
記者在會場上感受到,與此前的多次會議不同,來自南海各聲索國的專家學者在本次會議上發表的言辭沒有那麼激烈。在各國專家的發言中,客觀、冷靜的說理和分析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顯示出各方對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意願。
今年7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後續行動指針。此後,中國與越南達成了指導解決海上問題的6點雙邊協議。11月,中國外交部表示,願同東盟國家積極推進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進程,開展務實合作,同時著手探討制訂「南海行為準則」。
與會專家對南海問題出現的一系列積極變化給予了較高評價。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研究助理馬克·瓦倫西亞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南海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積極進展,涉及爭端方都願意坐下來交談,這是一個進步。
專家們認為,目前的降溫有利於下一階段即將開始的有關行為準則的談判,但各方也應對這一談判的艱難程度有充分估計。新加坡國立大學國際法中心主任羅伯特·貝克曼認為,當前面臨的主要難點有二:一是行為準則的適用範圍,在沒有確定海域邊界之前,很難確定適用範圍。二是是否有一個具體實施或爭端解決機制。但更多專家認為,談判可以從更容易切入的點開始。
瓦倫西亞對記者說,目前的南海形勢雖然還不十分明朗,但東盟和中國仍在尋找正確軌道,這一點應當堅持。澳大利亞國家海洋資源與保安中心研究員山姆·巴特曼認為,需要在兩個層面採取行動:一方面,要加強合作,共同管理南海和南海資源。另一方面,應進行信心建設和安全建設。
與會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新軍指出,開始「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首先有必要總結《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過去10年的經驗和教訓,並對其進行相應的補充或強化。其次,要考慮在達成劃界前的談判義務中並行的兩個主題,既要遵守行為準則,不惡化局勢或阻礙談判過程,又要考慮行為準則和包括共同開發在內的臨時性安排的一些實質性關係,這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否則,即使制定了行為準則,今後的步伐依然會十分踉蹌。
美國「重返亞洲」使南海問題更加複雜化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南海爭端不可能很快得到解決,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各方目前更應該致力於南海的共同開發,通過共同開發來減少矛盾。
馬來西亞海事分析師納澤瑞·哈利德表示,南海問題的解決需要耐心,雙方應從不那麼敏感的問題開始,「先摘低處的果子」。 在形成行為準則上,尤其不能「雄心太大」。在彼此加深瞭解並建立信心後,才會更願意和平地解決問題。
還有專家指出,美國「重返亞洲」正在使南海問題更加複雜化。巴特曼對記者說,美國海岸警衛隊在海事合作方面很有經驗,美國可以通過更好地利用美國海岸警衛隊和民間海事機構,而不是在地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或者到亞洲部署海軍裝備來幫助南海實現非軍事化。
貝克曼對記者說:「美國應該和中國嘗試更多合作,把注意力放在共同點而不是差異點上。美國應該接受中國國力日益強大這個事實,學會在亞洲和中國分享權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儘管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不可能是坦途,但緩和的氛圍畢竟已經開始形成,這對於和平解決南海問題是極其關鍵的。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共同開發有利於實現雙贏。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災難援助、海上航運安全、航行自由、海上搜救,打擊包括販毒運毒、海盜、海上武裝搶劫、非法販賣武器在內的國際犯罪等都是適合各方進行合作的領域。在討論「南海行為準則」的初期,繼續推動信心建設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