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評析美國重返亞太戰略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亞洲國家不想「二選一」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12月23日報道,今年1月,記者來到泰國工作。第二天就發生了這樣一件新聞:去中國出席中國—東盟外長會的東盟各國外長沿昆曼公路從泰國到了中國雲南省邊境口岸磨憨。

一些重要橋樑和路段的建設正在緊張進行,這條連接中國與東盟的大動脈很快就會貫通。昆曼公路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合作不斷深化,使這一地區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

昆曼公路從雲南省省會昆明市經老撾到達泰國首都曼谷,全長約1750公里,是中國—東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重點項目之一。昆曼公路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合作不斷深化,使這一地區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

這就是美國重返亞洲的一個重要背景。根據東盟方面的數據,中國在2009年和2010年保持了東盟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2010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占東盟貿易總額的11.6%,其次是日本,占10.6%,歐盟和美國分別占10%和8.9%。2010年與東盟貿易增速名列前茅的5個國家中,有4個為亞洲國家,中國、印度、韓國、日本對東盟貿易的增長幅度均超過了30%。這組數據可以部分解讀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焦慮情緒。

這一背景同樣也能說明亞洲國家究竟希望一個怎樣的美國重返。看亞洲國家的態度,安全因素很容易進入觀察的視線,畢竟亞洲某些國家與中國還存在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領海爭議,況且美國此次重返又有以軍事開路的勢頭。但軍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美國的重返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從亞洲發展中獲益,而亞洲一些國家之所以對美國重返亞太抱有一定興趣,也並不僅僅是在安全方面借助於美國來實現對中國的平衡,而更希望美國的投資與市場能像過去一樣,繼續為亞洲經濟提供強勁的動力。

新加坡一家戰略咨詢公司的專家巴斯卡蘭說:「亞洲小國需要美國繼續參與亞洲事務,為抗衡中國影響力提供幫助。一個和諧和受到制約的中國更有可能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段話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理解東南亞國家對待中國崛起與美國介入的複雜心態。表面上看,這句話中含有對中國的戒意,但深入理解,就會發現它蘊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借美國的力量和市場來制約中國的影響,但這種制約更多的是為了平衡,而不是遏制中國發展,因為第二層意思也很明顯,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問題在於至今仍未在亞洲內部找到一種新的平衡,一種能夠將亞洲經濟體緊緊系結在一起的紐帶。缺少這樣的平衡和紐帶,使得亞洲國家總會用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觀望鄰居的變化,總希望借助於區域外部的某種力量來形成有利於自己的平衡。但是,亞洲目前顯示出的合作態勢,終將會使區域發展走上這一步,發展是亞洲的大勢。中國肯定會成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美國也不會放棄它在亞太的主導地位,但它必須要有足夠的投入來帶動這個區域的共同富裕。馬來西亞海事分析師哈利德說:「美中兩國對東盟國家而言都很重要,我們是美中兩國的朋友,不要讓我們二選一。」

因此,美國重返的持久性和其受歡迎的程度,將取決於它是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還是制約甚至破壞這一地區的發展。除非美國在經濟發展方面保持絕對優勢,並為亞太國家提供更多動力,否則它終將無法延續其二戰後在亞太地區的輝煌。

「對沖戰略」應對中國崛起

對美國外交而言, 2011年既是因應西亞北非大變局之年,也是高調全面「重返」亞太之年。後者是體現從全局出發、面向未來、深思熟慮的戰略性調整。用美國國務卿克林頓的話來說,就是隨著亞太地區逐漸成為21世紀全球戰略與經濟重心,隨著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走向終結、在阿富汗開始逐步撤軍,亞太地區成為美國今後外交戰略的重心。

今年11月,美國在夏威夷主辦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奧巴馬總統隨後出訪澳大利亞並前往印尼出席東亞峰會,成為參加東亞峰會的首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亞太之行中高調宣示,美國是「太平洋大國」,將「留駐」亞太,通過「堅持核心原則」和與盟友及夥伴的緊密合作,在「塑造」亞太地區未來中發揮「更大、長遠的作用」。

亞太地區的人口、市場、經濟實力和潛力,以及中國、印度、印尼等新興大國的崛起和各種國際熱點問題等,令美國判定21世紀最大的「機遇與挑戰」都在亞太,亞太地區對美國的經濟與戰略利益至關重要。克林頓提出美國施行「前沿部署」外交,即派遣各種「外交資源」到亞太地區每一個國家,而「六條關鍵的行動線路」則為「強化雙邊安全同盟、深化與新興大國的工作關係、參與地區多邊機構、拓展貿易和投資、推進廣泛的軍事存在、增進民主和人權」。在政治層面,美國全面加強與老盟友、新夥伴的關係,積極參與區內各種多邊機構,克林頓12月初還歷史性地對緬甸進行了「破冰之旅」。在經濟層面,美國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要在亞太打造一個「高質量和具有約束力」的經貿框架。在軍事層面,美國尋求在亞太的軍事部署「更廣泛、更靈活、更持久」,加強在東南亞、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並通過培訓與演習來增強其盟友及夥伴國的軍事能力。以「大西洋網絡」為模本,美國正試圖在亞太構建一個符合美國的利益與價值觀的、包含各種夥伴關係與機構的「太平洋網絡」。

在美國「戰略東移」的背後,中國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在美國國內,隨著美國經濟復甦步伐的凝滯和中國經濟政治影響力的日增,對中國崛起的疑懼感與防範心態正在瀰漫。雖然奧巴馬在亞太行中強調美國將繼續努力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包括尋求兩軍之間更多的溝通,以增進理解、避免誤判,但他同時強調所謂 「堅持國際規範的重要性」。

《紐約時報》日前刊文認為,「奧巴馬政府一直是炮艦外交的積極踐行者,炮艦外交是指通過展示海軍力量來達到外交政策目標」;奧巴馬政府加強與老盟友如日本、韓國,新夥伴如印度等的關係,「其目標就是集結起一個抗衡中國日益增長力量的聯盟,儘管(美國)政府官員不願公開表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則撰文稱,美國在「賭」中國會和平崛起,但鑒於誰也無法預知未來,因而採取謹慎的對沖戰略。

      責任編輯:Faye Cheung
外交部:華無意無力於亞太排美      [2011-12-18]
港媒:2011希拉里亞洲奔忙為何?      [2011-12-14]
日報:美國外交中心轉向亞太      [2011-12-13]
美稱亞太軍事聯盟不針對中國      [2011-12-08]
日媒:爭亞太主導權 中美角力      [2011-12-01]
日本解讀:中國正加強亞太控制      [2011-11-28]
媒體:美在亞太佈陣是一種心理安慰      [2011-11-28]
羅援:重返亞太是美國戰略誤判      [2011-11-26]
梁振英辭去戴德梁行亞太區主席      [2011-11-24]
阮次山:奧巴馬借助亞太之行推動外交政策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