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在抑制通脹上卓有成效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8日編譯報道,目前,關於中國以及印度將會成為全球經濟慘劇下一個犧牲者的擔憂正在不斷膨脹,而一旦這樣的局面出現,也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這兩個亞洲發展中工業化經濟體正在以8.5%的年增長率成長著,而這一數值幾乎是世界其它區域的三倍。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網站刊文指出,如果中國和印度倒下了,亞洲將危在旦夕,一場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也將難以避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擔憂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兩大經濟體其實都嚴重地依賴著全球經濟氣候。對於中國而言,經濟下行的風險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市場的需求,而這一相關性近來又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飽受危機侵襲的歐洲以及美國在2010年就佔據了中國總出口的38%。而印度,其經常性赤字龐大且對外部資金的需要同樣龐大,當全球金融市場環境變得苛刻的時候,印度受到的波及也會更大。
然而,認為中印兩大經濟體會遭遇硬著陸還是過於多慮,而且中國尤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確實,中國正在為次貸危機爆發時推出的激進經濟刺激計劃付出代價。銀行系統貸出了大量不必要的資金,使得自己的信貸質量遭到了嚴重打擊,此外固定資產市場的泡沫和高企的通脹也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雖然這些問題沒有哪個是小事,但是他們並不太可能引起一場硬著陸。長期以來都盯住穩定不放中國政策制定者行動迅速,採取了必要的應對措施。
中國官員成功戰勝通脹的戰役就是一例明證,中國政府旨在打破農業領域豬肉、食用油、蔬菜和肥料供應瓶頸的行政措施有效減輕了食品價格通脹,這也是中國總體通脹率從7月的6.5%降至11月的4.2%的主要原因。
相較而言,印度面臨的問題則更多。作為在亞洲唯一一個持有經常性赤字的經濟體,印度依賴外部資金的問題很難被忽視。與中國類似的是,印度的經濟增長也在萎縮,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經濟的下行更為顯著。2011年第三季度,印度的GDP增速就跌破了7%的大關,而年度工業產出實際上在十月下降了5.1個百分點。
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相較於中國,印度的官員在政策制定方面的靈活性遠遠不足。首先,盧比的貶值幾乎是自由的,這意味著印度央行極度缺乏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能力。自2010年起,印度央行已經13次調高基準利率,但是依舊無法解決高企的通脹。再者,那個特大號、相當於GDP 9%的赤字限制了印度政府在制定財政政策時的機動性。
雖然中國的情況比印度稍好,但是這兩個經濟體無論哪個都不會自我從內部崩裂。亞洲如果出現硬著陸的話,勢必是因為另外的衝擊。
一個很顯然的可能性,便是歐元區出現破壞性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印度會跟全世界其它國家一樣,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很艱難的境地。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出口大幅縮水會在中國再現,而印度則會面對陡然高漲的外部融資壓力。
就算是歐元的懷疑者們,其實也相信推進歐洲統一的政治意願最終會取得勝利,其結果便是歐元區解體的可能性降低。這種最壞的情形排除掉了以後,會發現中印兩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其實相對很低。
西方在墜入一種政治型經濟帶來的虛假繁榮後,已經擠乾了它的實力。受戰略和穩定的驅使,亞洲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嶄新的力量。但是目前亞洲需要的是徹底再造。發達國家日本式的滯脹便是一項重大挑戰,亞洲亟需將自己注意力放在內需之上。
經濟下行的壓力正在煩惱著中國與印度,同時使得滯脹的挑戰顯得不那麼重要,而事實是,亞洲決定性的時刻其實正掌握在它自己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