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財長遊說中國掐伊朗「油路」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1-12]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援引德新社報道,在全球經濟遇到麻煩和對伊朗核計劃的擔憂與日俱增的背景下,美國財長蓋特納今天開始在中國的會談。

蓋特納的辦公室說,討論的話題包括經濟問題和對伊朗施加的越來越大的壓力。蓋特納今天在北京與中國副總理王岐山會談,並將於明天會晤溫家寶總理。

據新華網援引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題:北京拒絕對伊朗實施石油制裁

美國財長蓋特納預計將竭力要求中國減少對伊朗石油的進口。但他很可能發現,北京不願對德黑蘭施加財政壓力。

中國副外長崔天凱今天在媒體吹風會上指出,中國同伊朗間正常的經貿關係和能源合作與伊朗核問題沒有關係,不應該把不同性質的問題混在一起。中方合理的利益和關切應該得到尊重。

崔天凱指出,中方主張要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和地區和平穩定,在這方面中美有很多溝通、協調的渠道,也一直在進行溝通和協調。中方對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有關決議投了贊成票,並且予以認真執行。

去年,中國11%的石油進口自伊朗。11月,中國的日進口量達到61.7萬桶。伊朗出口的石油中約有三分之一銷往中國。但從去年12月至今,中國從伊朗進口的石油似乎開始減少。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為使伊朗領導層真正感受到西方醞釀中的制裁,必須使其獲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但俄中這兩個常任理事國目前認為這會適得其反。

美國仍寄希望於說服莫斯科和北京。美國財長蓋特納將試圖說服北京支持制裁德黑蘭。然而專家認為,這一使命注定會失敗。北京擔心制裁伊朗會引發國際油價急劇上漲,從而重創嚴重依賴能源進口的中國經濟。

據法國《費加羅報》1月9日報道,美國財長蓋特納10日訪華的主題不是人民幣,而是伊朗。這位接下來還要訪日的奧巴馬特使將努力說服北京同意西方的新制裁。

這將是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因為中國不打算放棄伊朗,儘管它可以表現出靈活性。在伊朗問題上,北京聲稱制裁從來都不是有效的政策。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也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在10多年裡從約4億美元增長到約300億美元。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讓-皮埃爾·卡貝斯唐認為,有兩件事可讓北京採取行動,「俄羅斯人確實有所轉變,或戰爭的風險明顯增大」。

多國擔心石油「斷供」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報道,美國財長蓋特納本周面臨嚴峻挑戰,他要設法說服中日韓三國降低對伊朗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奧巴馬政府正敦促上述三國配合從金融上逼迫伊朗,希望迫使這個中東國家棄核。

美國的要求令日韓進退維谷,兩國都是華盛頓的親密盟友,但又都嚴重依賴進口能源。

日本承受的壓力尤其大,因為去年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令福島核電站停止運轉,導致日本電力工業產能萎縮。該國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純進口國,其9%的石油來自伊朗。如果遵循新一輪美國對伊制裁措施,就會在日本核電工業衰退的情況下危及這一重要的能源來源。

韓國官員說,將請求華盛頓在禁運問題上對其網開一面,以減少制裁的「負面影響」。韓國97%的石油依靠進口,其中伊朗石油所佔比例達10%。

據俄羅斯信息分析中心網站1月9日報道,華盛頓要求歐洲對伊朗實施嚴厲的石油禁運,其實是將歐盟置於兩難境地,可能會給西方國家帶來嚴重後果。

歐盟在美國唆使下打算通過石油禁運向伊朗領導人施壓。新制裁的日期及規模尚未明確。外交官透露,多數歐盟國家主張立刻實施石油禁運,但一些國家建議數月後再實施禁運。

這些歐盟成員推遲制裁的想法可以理解:一旦對伊實施禁運,首先遭殃的將是歐洲自己,尤其是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這些債務危機最嚴重的國家。伊朗石油分別占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石油進口的13%、13%和14%。

一些歐洲國家,特別是直接依賴伊朗石油供應的國家,深知其中的風險,它們將盡量拖延開始禁運的時間。意大利總理蒙蒂已表示,該國原則上願意支持制裁,但禁運應是漸進的。

據西班牙《起義報》報道,奧巴馬批准對所有購買伊朗石油並通過伊朗央行支付的國家和公司實施制裁,這不啻於一份經濟戰爭宣言。

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第二大產油國,日均出口約250萬桶石油。現在必須忘記50美元,甚至75美元一桶的合理價格。預計到今年夏天,油價就可能達到每桶120美元,甚至突破150美元大關。這成了可能威脅全球經濟的自殺式襲擊,會導致更嚴重的全球衰退。

最終結果是,伊朗普通人將受到影響,歐洲普通負債者也將受到影響,此外還有美國經濟。西方的制裁措施最終一定會給自己帶來損失。

一味制裁適得其反

據美國《時代》週刊網站文章,題:為什麼新制裁增大了伊朗製造核武器的風險

當美國及其歐洲夥伴試圖通過切斷伊朗石油出口扼殺伊朗經濟時,它們的成敗取決於一個假設的前提,即德黑蘭的反應恰好是華盛頓所希望的。

奧巴馬政府表明的目標是,讓伊朗回到談判桌前,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從而消除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擔憂。然而,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8日在接受採訪時所強調的那樣,美國和盟國的官員都認為伊朗尚未決定製造核彈。帕內塔認為,如果伊朗試圖製造核武器,美國或許將進行軍事打擊。他說:「不過,繼續對他們施加外交和經濟壓力,迫使他們去做正確的事情,是目前我們要做的負責任的事情。而且,要確保他們不會決定繼續研發核武器。」

但許多瞭解伊朗領導層想法的分析人士警告說,奧巴馬政府採取的施壓戰術與說服伊朗不要製造核武器的目標是不相符的,而且或許會增大風險。如果伊朗不肯就範,這種戰術可能會迫使伊朗政權作出決定命運的核抉擇。

曾在布什政府時期擔任國務院政策顧問的蘇珊娜·馬洛尼在《外交》雙月刊撰文警告說:「美國不能寄希望於與一個美國試圖擾亂並破壞其經濟的國家討價還價。隨著嚴厲的制裁對伊朗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德黑蘭肯定會受到刺激,從而加速其對終極威懾(核武器)的追求……鑒於伊朗高級神職人員從不相信西方,因此旨在放大他們弱點的措施不會迫使他們接受建設性的談判進程。」

不論奧巴馬政府的目的何在,這些顯然旨在扼殺伊朗經濟的新措施正在被德黑蘭解讀為華盛頓想要迫使其政權更替的進一步證據。這幾乎不可能讓伊朗領導人相信他們不需要核武器。與之相反,伊朗似乎正在為戰爭做準備。

正如朝鮮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樣,對於一個相對薄弱並在意識形態上與為數眾多的敵人格格不入的國家而言,核武器是重要的保險單。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了大量演習,好像是在展示其擾亂全球石油供給的能力(伊朗官員揚言,如果伊朗石油出口受限,他們就將這麼做)。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對受到攻擊的預期是伊朗作出挑釁性的恐嚇姿態的原因所在。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卡裡姆·薩賈德普爾警告說,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希望向外部世界,尤其是美國表明,西方的壓力將硬化、而不是軟化伊朗的行為」。

      責任編輯:葉蓁
溫總晤美財長 美望兩國增韌性      [2012-01-11]
美財長訪華遊說 欲邀中國「石油圍堵」伊朗      [2012-01-11]
美財長將訪華 吁少買伊朗石油      [2012-01-10]
外媒:美財長訪華 謀聯手金融制裁伊朗      [2012-01-06]
美財長將訪華 談中美經濟關係      [2012-01-06]
美財長蓋特納1月10日訪華      [2012-01-05]
中菲將就南海問題舉行外交磋商      [2012-01-12]
韓媒稱「韓流」中國人必需品      [2012-01-12]
美三艘航母將齊聚波斯灣 否認與伊朗緊張局勢有關      [2012-01-12]
F35隱形戰機成品運抵美軍基地      [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