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盤點外媒報道:萬眾聚焦航母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1-2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法制晚報報道,外媒如饑似渴地想深入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他們聚焦中國首艘航母,廣泛稱其為大國崛起的最明顯符號。甚至,他們對中國社會的新氣象、新變化也顯得興致盎然,開始關注中國的微博熱等等。

專家指出,外媒的報道視角,開始逐漸從中國各方面的變化對世界的影響切入。

點評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公關輿情研究所副所長何輝

航母

「中國只是做了崛起國家都會做的事」

中國首艘航母「瓦良格」號於2011年8月10日首次試航,是以訓練艦的面貌低調示人,「中國首支航母編隊已具雛形」、「航母試航可能著重對艦載機的起降性能進行測試」等猜測紛紛在外媒的報道上出現。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發表評論說,當今世界,航母更多是一種力量象徵而非軍事武器。英國《金融時報》說,中國首艘航母試航,有力地表明了該國海軍實力正迅速增強。

美國和亞洲的一些軍事官員說,中國要學會操控航母戰鬥群尚需多年時間。但他們認為,對於中國在軍力投送方面日益增強的雄心而言,首艘航母是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一步。

對中國軍隊的海洋活動和加快現代化,日本《東京新聞》說,鄰近的日本危機感日益增強。《韓國時報》的文章則較為中肯。要建航母的消息最初傳出時,很多人問:「若中國真想和平崛起,為什麼還要航母?」該報稱,這不是說中國準備跟美國開戰,它只是做了歷史上任何崛起中的國家都會做的事。

●洋記者點評

中國軍事迷 讓人印象最深刻

韓聯社駐中國記者車大運對法晚記者稱,瓦良格號所引起的關注範圍遠遠超越了中國,中國鄰國都將嚴密關注瓦良格號,並對此存在擔憂和顧慮。

在報道中國航母期間,讓英國《金融時報》的駐京記者凱瑟琳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中國軍事迷紛紛帶著望遠鏡和昂貴的相機到大連「朝聖」。「在大連的許多高樓和高架橋上都能看到瓦良格號,但宜家三層的兩個緊急出口成了最佳觀賞點。」凱瑟琳說,時常能看見中國軍事迷給固定在三腳架上的相機調焦,鏡頭透過玻璃門對準港口另一側的瓦良格。

●專家解讀

外媒對中國航母試水的關注,其實是承襲了西方對中國崛起的傳統報道視角。不過,中國的和平發展,在有的國家看來,依然是強勢崛起,他們對中國崛起有羨慕、有猜忌、有擔心。

國家形象

中國面孔亮相紐約 展示軟實力

2011年1月,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電子顯示屏上開始出現眾多中國面孔。來自中國各地的59個人物在《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中一一亮相。像

雖然每人在片中平均只出現一秒,但卻生動傳達著中國的形象。國外各大外媒紛紛對此予以報道。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美播出的一周之內,300多家世界主流媒體不同步對此進行了報道。

英國《衛報》稱,中國的宣傳片是中國官方高調推出的重大公關行動,也是以外國民眾為對象的中國公共外交的具體動作,意在對外展示中國的「軟實力」。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世界並不瞭解中國,所以很容易跟隨思維定勢。向全球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是為了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和中華文化,是中國打造自己海外形象所做的系列努力的一部分,這一舉動的背景是全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專家解讀

中國使用廣告這一現代社會最常用的溝通方式與世界溝通,這不論對於世界,還是對於中國自身,都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這說明,儘管中國在發展道路上遇到諸多障礙,但是中國並沒有僵化,並沒有自我封閉,而是在開放、寬容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2011年外媒報道

中國關鍵詞

李娜 78000

中國南海 10900

中國微博 6680

中國航母 6490

國家形象 2080

註:數據為2011年英文媒體涉及中國關鍵詞的報道數量(單位:篇)

南海

欲對抗中國 美日憑空插手南海

南海是中國2012年避不開的一個熱點話題。越南海軍2011年6月13日說,越南海軍當天進行了共計9個小時的實彈射擊。全球媒體都注意到當時中越南海摩擦加劇的敏感時機,從而使這次演習獲得罕見的世界性關注。

美、日兩國也憑空插手南海問題。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11年8月21日報道,美國正在派遣新一代高速隱形戰艦前往南中國海有爭議水域,此舉必定會加劇中美的緊張關係。

據日本媒體報道,南海對於日本而言也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分析人士認為,日菲兩國在有關南海權益談判中各有所圖,期望通過聯手互動,對抗中國,以謀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專家解讀

南海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該問題最重要的幕後推手是美國,今後這個問題會如何演化,和美國的立場密不可分。

美國能不能平靜地對待中國的和平崛起,能不能在國際事務中少些霸氣,多些和氣,都關乎著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

微博

外媒驚嘆 中國興起微博熱

「這是一個觀察中國正在發生什麼的實時檢測系統」,《紐約時報》近日這樣評論中國的「微博熱」。作為兩年前才引入的「舶來品」,用戶量卻迅速超越推特(twitter),微博在中國的擴張速度令世界媒體都頗為驚訝。

「微博正通過其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法國《NT新科技》雜誌2011年6月的文章稱,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刺激了中國的微博熱。在中國城市的地鐵車廂、飯店或其他公共場所,常能看到人們低頭用手機「織微博」,甚至朋友聚會的間隙也會隨手發上幾條。

新加坡《海峽時報》注意到,在微博熱的背景下,中國官方一些部門也開始重視微博的功能和力量,紛紛開設微博,並獲得民眾的歡迎。

●洋記者點評

微博推動公民社會發展

記者採訪的多位外國駐京記者在回顧2011中國新變化的時候都提到了微博。

在外媒記者們看來,過去兩年微博這種社交工具在中國快速傳播,加快了信息流動的速度,並推動了中國尚不成熟的公民社會的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的駐京記者布蘭達也告訴法晚記者,她投入了很多時間關注中國微博對政治、科技、社會的影響。

讓布蘭達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微博的打拐潮,「一場互聯網打拐活動牽動了整個中國的神經——人們通過網絡,追蹤被迫成為乞丐的被拐賣兒童,幫助他們回家。微博太給力了!」

●專家解讀

微博在中國的興起,是2011年中國社會的一大現象。微博符合中國的文化特性,中國人通常比較害羞,微博能替他們說出千言萬語。

李娜

象徵中國力量進入世界強者陣營

「娜姐」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名字。2011年6月4日,在2011年法網女單決賽中,中國選手李娜戰勝意大利選手斯齊亞沃尼,奪得冠軍。「歷史製造者」、「亞洲第一人」,外國媒體給予娜姐的評價一浪高過一浪。

《紐約時報》的文章中表示,李娜讓歐美人對中國運動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她擴大了中國運動員的國際影響力。

●專家解讀

李娜被外媒大量報道,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因為外媒將她視為中國崛起的象徵符號之一。她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化意義,象徵了中國力量進入世界強者的陣營。

主要外媒搜索樣本

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美聯社、CNN

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金融時報》、路透社、《泰晤士報》

法國:《費加羅報》、《世界報》、《歐洲時報》

德國:德國之聲、《明鏡週刊》、《法蘭克福匯報》

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朝日新聞》、共同社

      責任編輯:苗笛
2011韓國製造業保持高增長態勢      [2012-01-25]
2011年大陸赴台人數172萬人次      [2012-01-24]
直擊天津航母:導彈庫遺留導彈      [2012-01-24]
美英法聯合航母艦隊在波斯灣向伊朗高調「示威」      [2012-01-24]
美航母已通過霍爾木茲海峽      [2012-01-24]
美軍核動力航母3月開赴海灣      [2012-01-23]
美航母聯合英法通過霍爾木茲      [2012-01-23]
美2航母會師阿拉伯海 伊朗變軟      [2012-01-23]
美2航母會師阿拉伯海 伊朗放軟      [2012-01-22]
台2011年通貨發行額1.7兆元創新高      [2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