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名消費者走過華為宣傳畫□圖片來源CFP 【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網站上,輸入「Huawei(華為)」一詞進行搜索,從2010年1月15日到2012年1月18日(《華爾街日報》網站能搜索的最長時限是兩年)共有337條結果,幾乎都是關於華為在海外擴張的新聞。從搜索結果可以看到,華為海外擴張覆蓋了五大洲,既有印度、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不發達國家,也有美國、德國、英國等傳統經濟強國。
這家全球極負聲望的美國財經媒體,給了華為這家中國企業前所未有的重點關注。另外3家中國的「世界品牌」——「Haier(海爾)」、「ZTE(中興)」和「Lenovo(聯想)」在該網站上的新聞條數,分別是42、160和316。跟報道華為在世界範圍內的「大動作」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議不同,有關這3家的報道內容通常只是產品信息。
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美國人是有多愛華為?」其實不然。從2008年開始,華為在美國先後進行了4次收購,出價均最高,但均以失敗告終。
於是,華為吸取了教訓,不再在美國市場上談「收購」,甚至在去年年底宣稱「計劃縮減」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伊朗業務。也許正因如此,當華為低價智能手機在美國市場上熱銷時,《華爾街日報》給了其久違的正面評價:「它們(指華為低價智能手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國低收入家庭迅速用上了智能手機,同時也讓這個美國階層實現了手機上網。」
「Huawei」一詞似乎沒幾個西方人能念得出來
美國聖地亞哥一家廉價手機服務供應商的銷售人員諾瑪·梅嘉在去年10月一個生意清淡的晚上抱怨說,手機運營商CricketWireless開在街對面的營業廳門庭若市,把她的客戶全搶走了。那個營業廳的亮點,就是在出售一款新型的低價智能手機——中國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製造的低價手機。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華為價廉物美的智能手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國低收入家庭迅速用上了智能手機,同時也讓這個美國階層實現了手機上網。最新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已在2011年底躋身美國智能手機銷售排行的第7名。
的確,如果沒有一部能查郵件、發微博、上網甚至消費的智能手機,似乎有落伍之嫌。以蘋果iPhone為行業領航的智能手機,是目前移動通信業的發展趨勢。但蘋果等品牌價格不菲,而近3年來的金融動盪讓很多西方消費者將目光轉向中國品牌——華為。
隨著電信運營商把目光投向美國電信業最後幾個增長來源之一——讓低收入消費者使用智能手機,華為眼疾手快地「奉上」了一些最便宜的手機。
據研究機構GartnerInc.統計,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一年裡,華為全球市場份額從1.3%增至2.4%,幾乎增加了一倍,其增長是因為吞蝕了諾基亞等企業的市場份額。同樣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一年裡,諾基亞雖在低端手機市場中仍佔據主導地位,但市場份額卻從28.2%跌至23.9%。就目前而言,華為的手機產品一半以上都是賣給家庭收入在3.5萬美元或以下的人群,NPD數據統計公司說這個收入階層占智能手機購買總人數的比例僅為1/4。另據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調查發現,低收入智能手機擁有者使用手機作為主要上網工具的可能性,遠高於其他用戶。
美國手機服務提供商MetroPCS的總裁湯姆·凱斯,前不久在和分析人士談到其公司新提供的手機依賴華為的產品時開玩笑說,他的護照裡有中國簽證。
看上去華為手機在美國市場的業績蒸蒸日上,但這個品牌在美國消費者那裡幾乎沒有任何認知度——「Huawei」一詞似乎沒有幾個西方人能念得出來。在《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一些顧客甚至將「Huawei」誤說成「Hawaii(夏威夷)」、「Maui(毛伊:夏威夷的一個島嶼)」。
有趣的是,這和上世紀60年代日本三菱公司(Mitsubishi)剛剛進入美國市場時候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不過Mitsubishi今天已是全球家喻戶曉的品牌,所有人都能準確地叫出這個繞口的日本名字。
國際化道路採取「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兩萬元人民幣起家,成立於1988年的華為,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通訊設備製造商,也是為數不多的中國「世界品牌」。華為的國際化道路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戰略。首先,華為在國內生產總值較低的東南亞及拉美國家建立銷售網絡。在這些欠發達市場佔領先機後,它又逐漸向較富裕的中東國家展開攻勢。最終,華為將目標鎖定在發達國家,並在這些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在品牌國際化的道路上,華為成了多家跨國企業的設備供應商,比如IBM、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等都和華為有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些行業巨擘也給華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借鑒機會,使華為的運營管理更國際化。不僅如此,華為也不惜花重金聘請知名管理咨詢公司,來協助其制定長期策略。
科技創新和價格優勢,也許是華為在短時間內成為通訊設備及方案領域強手的最主要原因。在公司設立之初,華為的研發投入只佔到銷售額的很小份額。但如果想和諸如諾基亞、摩托羅拉之類的大企業競爭,就必須在不降低產品性能的同時,提供價格優勢。目前,華為和主要競爭對手的銷售額,及研發投入的差距正在縮小。
在研發方面,華為還有一個高招就是「反向創新」——將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科技創新,介紹到發達國家來。在給發展中國家設計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時,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給發展中國家的方案效率往往更具優勢。
比如華為在給印度設計無線網絡站時,就大大提高了技術利用效率,最終該技術被歐洲通訊企業購買採用。在2008年,華為成為全世界申請專利數最多的企業。同年,它在挪威奧斯陸成為世界上第一家贏得4G設備生產合同的企業。這都顯示出華為的科技優勢和價格優勢。美國《商業週刊》當年把華為譽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在西方商學院的教科書裡,華為也常被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企業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的典型成功案例。
不難想像,當華為成為一家能用低價提供世界一流設備和服務的公司時,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的霸主地位就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威脅不僅在於華為的技術和價格競爭,還在於誰能來佔領未開墾市場的先機。很顯然華為在新興市場的優勢無可比擬。
隱形貿易壁壘和「在中國根本不存在」的各種被訴理由,讓華為在海外很受傷
但是,作為高科技產業的通訊業,通常也具有較高的隱形貿易壁壘。比如美國就以「保護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為由,為難華為在美國的市場化進程。儘管華為在世界範圍的光纖領域具有24%的市場佔有率,在北美它只取得0.9%。
在2008年,華為也因「數據安全」被迫放棄用22億美元競標收購一家美國高科技企業3Com。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危機,也給華為的北美業務蒙上陰影,因為美國指責華為向伊朗提供通訊技術。美國商務部取消了華為為美國警察、消防以及醫療部門,提供急救無線網絡技術的資格。但實際上,很多西方公司如諾基亞和西門子在伊朗的業務也都非常活躍。
另一方面,華為及很多其他中國企業也都因為在國際市場經驗不足,屢吃官司。這也顯示出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問題。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與管理經驗,和上個世紀相比,都具有了歷史性飛躍;但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法律基礎還是相當不健全。因此從中國走出的企業,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有的公司缺乏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識,也有的公司用中國的「常規」來接軌世界,反而頻遭起訴。
比如最近華為英國分公司的一名英籍員工,就因種族歧視理由起訴了華為,原因是華為在英國僱傭的中國籍員工太多,而英國法律不允許企業因為種族、膚色、性別和年齡等原因,對任何一個員工產生偏好。這也顯示出我國企業在國際化時,對當地尤其是對發達國家法律體系理解的缺失。
英國霍金路偉律師事務所稱,中國企業在法律服務方面的投入極少,約是美國公司的2%。因此當中國公司來到法律制度較健全的西方國家時,常常會因為各種緣由被起訴。而這些被起訴的理由,在中國根本不存在。
在21世紀,幾乎所有中國製造企業都希望走向「中國創造」。創造和製造雖僅一字之差,給企業、員工、經濟及環境帶來的影響卻天壤之別。蘋果iPhone和iPad背面赫然寫著「加利福尼亞州設計,中國組裝」。這短短一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中國工人夜以繼日的工作,僅拿到1.8%的利潤。為此,華為在英國倫敦成立了設計中心,因為歐洲有很多年輕又有創意的設計師,這對提高華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