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新聞晚報發表王興棟撰寫的評論文章《中國客「拯救世界」何以遭人厭》,內容如下:
世界奢侈品協會前天發佈統計報告顯示,龍年春節期間,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創歷史最高點。中國人已經成為節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購買力的消費群體,但與此同時,中國遊客的海外形象在全世界排名倒數,所到之處讓不少當地民眾反感。
前一陣子國際上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中國拯救世界。這不,德國總理默克爾也來了,希望中國人多掏點錢救救「水深火熱」的歐洲。大家都知道,這種話說多了信不得。但中國遊客海外消費得這麼給力,實際上也是在救當地的經濟。幫人家提振經濟還這麼不受待見,這到底是為什麼?當然,這其中肯定有一小部分中國遊客在海外行為不端、不能入鄉隨俗、讓人望而生厭的因素。但筆者以為,原因未必僅止於此。國外有些人對「中國人有錢了」五味雜陳,說是羨慕嫉妒恨恐怕也不為過。筆者曾經採訪過一些中國駐歐洲國家的大使,他們說很多歐洲人對於中國救歐洲就抱持這種心態,總感覺自己這個富人還要讓曾經的「窮人」來救,心裡舒服不起來。看到中國人到歐洲買勞力士用蛇皮袋裝,喝拉菲對瓶吹,雖然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但媒體一渲染,這樣的新聞只會讓人心裡添堵。
有了這種心理,中國遊客自然難以贏得好感。別看一些商家對中國遊客滿臉堆笑,那其中不乏有假的。英文中有這麼個詞:fake face,翻成中文就是假臉。中國人荷包鼓了,西方人也學會了恭維,說中國人愛聽的好話,擺出中國人喜歡的排場,人家巴黎機場在春節期間就是又鋪紅地毯,又讓服務員穿旗袍,這不知該算是媚俗還是與時俱進。人家這麼做看重的不是咱們的人,而是咱們的人民幣。等你消費完買了單,人家在數錢的時候可能會品上一小口香檳慶祝大賺特賺,嘴裡冷不丁則會蹦出一句Chinaman(對中國人的貶稱),然後哈哈大笑。
是不是有點冤?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不把這肥水導入自家的田里?不是一直在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消費嗎?其實,國內有關部門也不是沒想過招,比如有人認為因為關稅高所以很多商品在國內的價格要比國外高,所以應該降低關稅。為此,財政部和商務部還「打過架」。但降稅到底有沒有效果?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例子或許能說明問題。就在前不久,財政部下調了一系列進口商品的關稅,其中就包括進口奶粉。但最終的結果是洋奶粉在國內市場的價格依然堅挺,一個讓利於民的政策實施的結果成了讓利於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國內相關商品的質量讓人不放心。三亞最近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個旁證,在國內消費可能被宰被蒙。說到根子上,還是個國內商業環境的問題。
中國遊客海外豪購奢侈品還遭人厭,而一些國外遊客只是買點T恤衫之類的紀念品卻受歡迎。如果把國內的商業環境治理好了,到時候國人海外旅遊也就買件T恤衫,買點紀念品。這樣人家羨慕嫉妒恨的引子沒有了,而且只買這麼些東西估計也很難「囂張」起來,行動也就低調了,海外形象反而可能提升,畢竟行為不端的人只是少數。如此一來,大宗消費也留在了國內,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三亞市委書記說對害群之馬要零容忍,這個零容忍在治理商業環境上不僅同樣適用,恐怕還該盡早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