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解放日報報道,美國再次向伊朗舉起了制裁大棒,歐盟被迫跟進。這是伊朗政權更迭以來33年歷史上西方實施的最嚴厲制裁。顯然,美國決心要割斷伊朗的命脈,逼伊朗就範。
美國制裁伊朗的理由是伊朗企圖擁核。其實,美國制裁的目的遠不止於要伊朗棄核。自從33年前伊斯蘭政權出現在伊朗這塊土地上,美國就不歡迎這個嬰兒的誕生,因為這個政權身上流淌著反美的血液。伊朗扼守著歐亞大陸的要衝,擁有世界10%的石油資源。美國決不允許一個反美政權統治伊朗。美國處心積慮地企圖改變乃至推翻這個政權。33年來,美國總統換了五屆,而這個目標始終未變。美國制裁伊朗的年數與伊朗現政權的歷史同齡。
2003年,布什政府為美國找到了打擊伊朗的最佳切入點,這就是核問題。因為國際社會普遍反對核擴散,有了它,美國舉起制裁伊朗的大棒時就不再孤獨了。
制裁使伊朗蒙受外交上的孤立,而經濟上的損失更大。西方石油公司先後撤離伊朗,伊朗每年失去的能源投資達600億美元。伊朗普通百姓的生活費用逐年增長,當地貨幣裡亞爾連年貶值,歐盟宣佈制裁伊朗後裡亞爾應聲下跌10%。2011—2012財政年度伊朗的財政赤字達300億—500億美元。
但是,33年的制裁畢竟未能壓垮伊朗伊斯蘭政權。伊朗充分利用了國際市場對伊朗能源和世界各國對這個7000萬人口市場的依賴。美國的制裁併未影響伊朗的原油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日本、中國、印度等石油消費大國,伊朗仍然是中國、歐洲的商品市場。伊朗本身也積累了應付制裁的豐富經驗,學會了花樣繁多的躲避制裁的手段,伊朗人民也逐漸適應了受制裁的生活方式。
從2006年到2010年,美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四個制裁伊朗的決議案,但是都未能從根本上切斷伊朗的財源,被稱為「沒有牙齒的制裁」。
多年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步步收緊,但對伊朗石油的出口市場和伊朗的中央銀行始終未觸動,這並非是美國對伊朗的仁慈,而是投鼠忌器,懼怕伊朗石油出口中止後引發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2011年的阿拉伯變局導致了對美國不利而對伊朗有利的形勢,這讓美國始料未及,於是決心發動對伊朗新一輪的打壓,不惜冒油價暴漲的風險,也不惜犧牲自己盟國的利益甚至綁架所有石油消費大國。
無疑,在此次美歐的制裁下,伊朗會「傷筋動骨」。但是,伊朗畢竟是世界上第四大產油國。國際石油市場有自身的規律,企圖以強權政治改變商品的供求關係往往是徒勞的。世界上還有一大批非美盟友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都要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可能輕易屈從。
二戰以來的歷史證明,對主權國家的制裁鮮有成功的案例,國際間的矛盾和紛爭最終都是在談判桌上解決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華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