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月2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默克爾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演講。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在媒體的猜測和各界的關注下,德國總理默克爾結束了她在嚴冬中對中國進行的重要訪問。「信心」與「合作」是中德雙方共同向世界傳遞出的積極信號,對於身處嚴冬之中的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對於亟待加深和拓展的中歐戰略夥伴關係都具有重要意義。
歐債危機:信心需要相互給予
儘管官方給出的來訪緣由是「在中德建交四十周年之際深化中德兩國合作」,但由於德國在歐洲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應對歐債危機中的重要作用,被稱為「歐洲女士」的默克爾訪華,其時機和議程顯然都與當前的歐債危機「脫不了干係」。自歐債危機發生以來,中國領導人多次在出訪歐洲或其他重要國際場合表達了對歐洲戰勝危機、捍衛歐元的信心。溫總理2009年初的歐洲之行更被稱作「信心之旅」。中國還採取實際行動加大了對歐元債券的購買力度和對歐洲國家的投資力度。但歐盟國家的利益分化、歐盟僵化機制的羈絆以及市場力量的波詭雲譎,導致歐債危機在延宕三年之後仍然陰霾重重,難見曙光。尤其是去年年中歐洲重要經濟體意大利的債務困境加劇了外部對歐債問題前景的擔憂。在歐盟「消極」自救的情況下,外部支持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還有被歐債「拉下水」的巨大風險。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轉而對歐債問題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常言道,「自助者,人助之」。在內無退路、外乏援助的情況下,歐洲必須通過行動來向外部傳遞信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歐洲圍繞救助力度、機制改革和促進增長的協調進程明顯加速。在達成整頓財政、刺激復甦和改革機制等共識的基礎上,歐洲進一步推動一體化、走聯合自救的改革道路已日漸清晰。信心需要相互給予。與三年前溫總理的「信心之旅」相對應,默克爾總理此次中國之行也是一次「信心之旅」,而且帶著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歐盟峰會剛剛新鮮出爐的歐洲「財政契約」顯示了歐洲國家從根本上治理危機的決心;市場對新近一輪評級機構大範圍調降歐元區國家債務評級的反映趨於平靜;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2011年經濟增長3%。正是在這樣的信心支持下,中國政府做出了「加大力度參與協助解決歐洲債務問題」的承諾。
伊朗問題:分歧之中尋求共識
除了歐債危機,伊朗問題是默克爾訪問期間吸引最多眼球的議題。由於此前中歐雙方都已表明了對伊朗問題的立場,而且分歧明顯,因此有些媒體甚至用了默克爾就伊朗問題「對華施壓」的措辭,「製造」出一些火藥味來。就在默克爾來訪之前,歐盟經過艱難協調達成了對伊朗擴大制裁併實施石油禁運的一致。而中方則堅持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伊朗問題的立場,並認為歐盟的做法不利於伊朗問題的和平解決。儘管存在分歧,但中德、中歐之間在遵守核不擴散原則、維護防擴散機制以及維護地區形勢穩定等方面具有共識。此外,儘管歐盟在制裁問題上「追隨」美國政策,但在解決伊核問題上的立場有別於美國。在應對歐債危機成為頭等大事的情況下,以非和平手段解決伊朗問題,勢必推高歐盟的能源和經濟成本,顯然不符合歐方利益。為此歐盟曾表態說,通過對伊朗的制裁和禁運措施,是為了「尋找戰爭的替代方案」。因此中歐在伊朗問題上的分歧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大,仍然存在尋求共識的基礎。最終雙方就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目標達成一致,「不贊成伊朗或中東地區任何國家搞核武器」儘管只是一句簡單表述,但是平等對話和磋商達成的共識。而且隨著伊朗問題的發展變化,中歐雙方在該問題上仍有很大的務實合作的空間。
中歐關係:合作過程充滿博弈
要解決歐債危機和中歐關係中的一些根本問題需要更緊密的合作,這是中德、中歐雙方已經達成的共識,但合作的過程將充滿複雜的博弈。此次默克爾來訪顯然肩負著要在惡劣的世界經濟和貿易環境中維持德國經濟增長的重任。儘管取得了去年經濟增長3%的不錯成績,但在目前對世界經濟前景預期普遍悲觀的情況下,一旦世界市場出現萎縮、消費者信心低落,以製造業及其出口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德國經濟勢必遭受沉重打擊,而一旦德國經濟陷於困境,對於歐債危機的前景預期將近乎絕望。因此默克爾訪華除了傳遞信心、減少分歧,更需要著眼於中國市場來為德國和歐洲經濟找到當前和未來的支撐。她提出了雙方要在能源、環保、科研、化學、汽車製造等多領域深化合作,也展望了在「共同制定電動汽車國際標準」以及「出口信貸」等新領域內的合作前景,但她關心「中國需要擴大市場開放」這一來自德國和歐洲企業界的「關切」。就在默克爾來訪之前,剛剛傳來中國企業三一重工將收購德國行業巨頭並已得到德國政府批准的消息。儘管收購還未最終成為現實,但至少在為默克爾所說的德國對中國投資持「開放和歡迎」態度「作證」。這將成為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要求中國在它們的優勢產業上「開放市場」、為歐洲企業在中國爭取「國民待遇」的籌碼。因此,中歐合作之路將不會一馬平川,未來的競爭和博弈將繼續考驗雙方的意願和智慧。(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