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據悉,韓國商業銀行無視幫助低收入人群在經濟上獨立的高息儲蓄,此舉引起爭議。據金融圈消息,國民、友利、新韓、韓亞等五大銀行銷售中的高息儲蓄共有三種,以上個月31日為准,目前1223個存折中共入賬3.6791億韓元。
●用戶規模低潮
去年9月,韓國各銀行紛紛投入到金監院要求的「社會責任經營」中,向市民推薦儲蓄商品,但效果甚微。
國民銀行最先在去年11月28日,推出「KB幸福儲蓄」商品,基本保障人群、育兒家長、脫北者、外國媽媽等加入該服務時,最多可提供年均達7%的利息。此商品推出後用戶數僅為可憐的660名,儲蓄規模不過為2.2億韓元。全韓1100多個國民銀行支行中,日均僅有10~20名用戶申請開通該服務。
其他銀行的情況也差不多。去年12月29日出爐的新韓銀行「新希望儲蓄」一個月時間僅僅吸引512名用戶。企業銀行推出新儲蓄服務後,將近1個月時間也只吸引顧客51名,儲蓄規模為6400萬韓元。
市民儲蓄出現如此低潮,最大原因在於銀行消極的營業態度。某銀行人士表示,市民儲蓄商品旨在開發社會公益事業,屬於負利息金融商品。該儲蓄商品的用戶群越大,銀行損失就越大,因此銀行方面當然不會大張旗鼓地積極宣傳。此外,用戶對象限定於基本保障人群和育兒家長等儲蓄能力較低者,也是導致實績低潮的原因之一。
●擴大對象范圍
友利銀行和韓亞銀行乾脆不聞不問,表示不會推出相關商品。友利銀行負責人表示,每月信用卡消費達20~30萬韓元時,可選擇多種高息商品,而對低收入人群卻沒有開設專屬儲蓄服務。分析稱,這將挑動這部分人群的信用卡消費情緒,恐將引發新一輪滯納危機。
現代經濟研究院樸德培(音)研究員表示,高息儲蓄的用戶類型限於儲蓄餘力低,且與第一金融圈幾乎無交易往來的低收入人群,實效性自然會大大降低。對此,銀行方面應積極將年度家庭收入在2400萬韓元以下的2分位家庭引入對象范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