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馬英九在如願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稱,第二任「沒有連任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這是站在相當歷史高度的自我定位和期許,這也是馬深感責任重大、令人心潮起伏的豪邁之言,其中包含著馬英九對未來的殷切期待,同時又包含前路注定坎坷不平,困難重重。「陳江內閣」可謂老幹著新枝,兼顧穩定與新銳,充分體現馬英九未來第二任期「拚經濟」與「重社福」兩大任務的執政理念,外界亦好評頗多,朝野各界均對此寄予厚望。馬英九面對「歷史評價」,會不會因壓力過大而成包袱,這將成為考驗新一屆執政團隊的一大難關。
在振興台灣經濟方面,「陳江內閣」是繼當年孫運璇、俞國華、蕭萬長之後第四任「財經內閣」,也是馬「政府」因應台灣內外經濟形勢,力求脫困起飛的最重要一項人事改組。「拼經濟」與「重社福」雙管齊下,也正是順應潮流、呼應民心的施政重心。而眼下距離520只有百天的時間,新「內閣」能否在這短短的「蜜月期」作好充分準備,迎接挑戰是當務之急。
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開端,面對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美國經濟持續低迷,而作為台灣經濟最重要的夥伴中國大陸,經濟亦將隨著世界經濟一起放慢腳步。同樣,台灣亦將面對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同為外向型出口經濟體的強勁挑戰;另一方面,台灣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型經濟轉變,陣痛期可長可短,前途未定。其他諸如經濟成長保四危機、控制失業率、縮小貧富差距等更是千頭萬緒。
面對內憂外困,「陳江內閣」至少面對 兩方面壓力:一方面,外界將把「陳江內閣」與過去孫運璇、俞國華、蕭萬長「內閣」作對比,歷史背景雖有不同,但同為「財經內閣」,「陳江內閣」政績將會面對以史為鑒的壓力;另一方面,外界將把「陳江內閣」與劉兆鉉、吳敦義「內閣」作比,同為馬「內閣」,第三任會有哪些起色和作為同樣具有相當大的壓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作為決心固然沒錯,可施政中出現偏差和錯誤也是在所難免,只要及時發現,充分修正,也未嘗不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適時必要的人事調整也在情理之中,不必吹毛求疵,求全責備。
怕就怕馬「政府」和新「內閣」在萬眾矚目中壓力變成緊箍咒,就有可能患得患失,面對公眾的些許質疑就會畏首畏尾。關注度越高,缺點和弱項就越明顯,在外界持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來審視的時候,面對各界期待值持續高漲,馬「政府」和新「內閣」能否經得往考驗,能否堅持既定方針政策,加強團隊協同作戰的執行力一以貫之,將成為關鍵。
在推進兩岸政治方面,雖然過去四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灣借由大陸釋出的種種善意和讓利,保持了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美、中、台三方關係基本得到穩定維繫,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得到中國大陸和美國的支持和肯定,但這樣的局面會維持多久,是否會有新的邁進和突破,甚至在時機成熟之際兩岸建立軍事互信,進而達成和平協議等,恐怕是馬政府將要面臨的難題。
而馬英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此表示,「我們不排除,但沒有具體時間表」,這是不是馬英九兩面討好的一種說辭呢?一方面是向大陸說明不排除政治談判的可能,另一方面又向台灣人民許諾一定要堅持「國家需要」、「高度認同」和「國會監督」,他特別強調要「高度民意的支持」,就是交付「公投」,這也成為馬政府在未來兩岸政治上的基本立場。可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已經走過較易的經濟合作階段,下一步不可迴避的要進入較難的政治對話階段,面對這一壓力,馬英九能否顯示出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膽識,在兩岸政治問題上有所突破,這是頗為各界期待的。
如果在這一問題上,馬「政府」因受各方壓力,倘貿然行事,操之過急,會遭到在野民進黨以「傾中賣台」反制;若裹步不前,無限拖延恐對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不利。這樣一種政治博弈的對局,掌握時機,拿捏分寸至關重要,馬英九勢必要作足功課,審慎應對。如果在「歷史評價」的壓力下迷失方向,就會自亂陣腳,反受其害。
在台灣發展方向方面,馬「政府」在已有秉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上,能否在第二任期內將和平發展變成朝野各界普遍認同的「台灣共識」,成為台灣發展方向,是考驗馬英九政治智慧的一大挑戰。馬英九的連任,說到底是堅持「九二共識」,維護和平發展紅利的勝利,這也是此次「大選」在確定台灣發展方向上作出的重大而深遠的貢獻。台灣民眾由過去不知「九二共識」為何物,到今天雖然不甚瞭解,但已知道「九二共識」代表了和平、穩定、發展,這就是自2000年台灣「大選」以來,台灣民眾在認識上的深刻轉變,難能可貴。李登輝、陳水扁世代已經謝幕,蔡英文為代表的 「新台獨」勢力已經走入了死胡同。
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點上,如果馬英九能夠繼續推動和平發展路線,進一步擴大和平紅利帶給台灣民眾的實惠,相信更多的民眾將對國民黨執政繼續看好,更重要的是,未來亦不排除朝野各黨派,包括民進黨在內都有可能放棄「台獨」黨綱和路線,和平發展將成為朝野各黨派及社會各界的共識。屆時,無論哪個黨派上台執政,在野黨都能從台灣發展大局出發停止惡鬥、善意監督、群策群利,這方是台灣之幸。
誠如馬英九在勝選演講中提出,連任之後每半年會邀請在野的政治領袖共商「國事」,每個月都會邀請非營利組織座談,毋寧是非常正確的方向。在這方面,希望成為動力,而不應成為包袱。馬英九應打破過去自我封閉的「小圈圈」,走出去,請進來,將各項施政措施講清楚,說明白,特別是在台灣發展方向的議題上,要盡可能爭取朝野共識,不要怕外界說三道四,不要怕少數人的質疑反對,只要善意闡釋,講清利弊,用心溝通,就一定能爭取更多的民意支持。
當然以上只是馬當局未來施政難題的一部分,還有太多的挑戰需要面對和化解。或許「歷史評價」四個字太過沉重,或許馬英九一路走來太過順風順水。總之,壓力與包袱就在一線之間。所謂欲速不達,又所謂過猶不及,審慎面對,拿捏分寸,果敢前行,相信「勇腳馬」會贏得很好的「歷史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