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李克強:中國面臨難啃硬骨頭 須更大勇氣改革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2-1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國網絡電視台報道,2月16日出版的今年第4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的重要文章:《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全文如下: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作了重要講話,科學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系統總結了2011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經濟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大政方針和主要任務。在此,我就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這一問題,談些認識。

一、在新的形勢下繼續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係,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創造良好環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繼續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在新形勢下,統籌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係,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當前和長遠發展,對於做好2012年經濟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過去一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把控制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呈現增長較快、價格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勢頭。全年經濟增長率9.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5.4%。同時,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實現了「十二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新的一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更為複雜嚴峻,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的關係,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遠未結束,一方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西方主要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風險因素增多,經濟低迷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主要國際組織都調低了對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預測。當然,美國等國也出現了一些復甦回暖的跡象,對此我們也要高度關注。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物價上漲較快,一些發達國家通脹率也處於較高水平,宏觀決策面臨兩難選擇。目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互聯互接,世界經濟增長下滑、通脹水平抬升和發達國家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會通過多種渠道對我國發展產生影響。

從國內看,經濟增速緩慢回落與物價漲幅仍處高位的問題相互交織,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經濟增長存在放緩壓力。在外需下降的同時,制約內需增長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企業投資能力和意願下降,擴大民間投資還存在不少障礙。二是推動物價上漲的影響因素仍然較多。既有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上漲造成的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也有國際市場部分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盪形成的輸入性通脹的影響,還有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疏導突出價格矛盾的影響。三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內外需結構仍不合理,一二三產業不協調,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能源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粗放,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發展的重要因素。

2012年,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的關係,關鍵在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我們要保持的經濟增長,是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條件下的增長,是總量平衡、結構優化的增長;同時,我們要保持的物價穩定,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下的穩定,是發展中的穩定。但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總體上往往是一對矛盾。只要增長速度、不顧物價穩定,或只要物價穩定、不顧增長速度都相對容易,難的是二者兼顧。當前,國際上流動性過剩和市場預期低迷並存,國內貨幣存量也較大,給「兩個保持」帶來很大壓力。

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係,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結構調整,有利於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促進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有利於增加市場有效供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等不合理需求,消除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制約因素;有利於推動經濟轉型和模式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經濟增長由內外需、三次產業協調拉動和科技教育管理支撐的新格局。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長期佔優勢的壓力,其他新興經濟體要素潛力正在發揮的現實,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爭,都要求我國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對結構調整也形成一種「倒逼機制」。總之,發展必須轉型,轉型也是發展,是內生增長、創新驅動和結構優化的發展。我們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變被動為主動,下大力氣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2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推進改革開放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按照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把握好調控的重點、力度和節奏,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處理好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係,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發揮規劃、計劃的導向作用,加強財政、信貸、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努力實現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

二、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之中,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成為國際大趨勢。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高度融合,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不斷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加快轉方式、調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最重要的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點。其一,擴大內需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舉措。過去兩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們主要依靠擴大內需,實現了經濟回升向好。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的影響,我國出口增長出現明顯回落態勢。據有關方面預測,2012年國際貿易增長仍呈放緩態勢。在這種情況下,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需要發揮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其二,擴大內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我們調結構、轉方式,很重要的就是調整和轉變需求結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國,貿易依存度高於世界許多國家。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擴大出口遇到越來越多的摩擦、壁壘和障礙,國際競爭更趨激烈。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國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內需。只有立足擴大內需,才能使我們的發展立於不敗之地。其三,擴大內需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市場空間大,迴旋餘地大,內需潛力大,對經濟發展具有持久的拉動作用。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總結經驗做法,針對現實問題,建立健全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於城鎮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內需的一大源泉。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50%,這是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但總的看,我國城鎮化依然明顯滯後,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有關方面統計,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一般達到80%,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投資,而且能夠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國際上有經濟學家曾經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有關方面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為4455元,城鎮居民為15900元,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6倍。按此測算,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會增加1萬多元。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進而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而相應增加的投資需求會更多。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約1.5億人,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富餘勞動力,城鎮化蘊涵的內需潛力巨大。在城鄉之間二元結構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同時,城鎮內部「二元結構」現象又在顯現,後者既包括城鎮居民與進城農民工及其家屬之間在生產生活條件上形成的差異,也包括城鎮歷史遺留的棚戶區困難群眾與大多數市民之間在居住條件上的差異。這是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也是潛力所在。推動解決這種「雙二元結構」問題,有利於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減少社會矛盾,釋放出城鎮化帶來的需求潛力。

穩步推進城鎮化,必須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嚴格保護耕地的基礎上進行。要研究制定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出台綜合性的政策措施。加強城鎮規劃和管理,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考慮不同規模和類型城鎮的承載能力,合理引導人口流向和產業轉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佈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要抓緊制定並有序實施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動城鎮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農民工並逐步實現均等化,幫助他們逐步解決就業、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實際問題,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把在城鎮已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要研究出台規範的市政建設投融資政策,進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搞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城鎮化佈局體系的銜接,加強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電氣熱供應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指出,房地產市場能否健康發展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要繼續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鞏固調控成果,積極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城鎮化穩步向前推進。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擴大內需的又一源泉。要進一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在推動東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支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尤其是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扶持力度。區域發展與城鎮化密切相關。欠發達地區發展滯後,一個重要表現就在於城鎮化滯後。在那些發展條件好、環境容量大的地區,應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引導要素合理集聚、企業集中佈局、土地集約利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國家的區域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堅持分類指導、有保有控。對西部地區一些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嚴格節能環保、確保質量安全、科學合理佈局的前提下,實行差別化政策。

擴大內需的最大產業潛力在服務業。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成為製造業大國,許多工業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未來發展有很大空間。相對來說,服務業發展滯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較低,據有關方面統計,2010年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1%,不僅明顯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於中等收入國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應該說,無論是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在我國都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巨大。服務業絕大多數屬於實體經濟,同樣能夠創造社會財富和增強綜合國力。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是科技創新重要的驅動力量。工業化不僅要發展工業,而且需要發展服務業,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也有利於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競爭力。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五年提高4個百分點,我們要努力工作,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的目標。

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所在。要採取有效措施,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有利環境,擴大服務業規模,提高服務業水平。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健身、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扶持中小型服務企業發展。同時,要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形成競爭新優勢,開拓市場尤其是培育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三化並舉」。無論是穩增長、控物價,還是擴內需、調結構、推進城鎮化,都要靠夯實「三農」基礎來支撐。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嚴格保護耕地,繼續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著力提高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全面發展。

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無論是從應對當前挑戰的實際需要看,還是從長遠發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須把擴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放到擴大內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率高,消費率低。按有關方面數據,2010年我國消費率為47.4%,遠低於美國的87.7%、歐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顯低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我國消費潛力巨大,但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在實際工作中,擴大投資的辦法較多,擴大消費的辦法較少,這種狀況必須扭轉。要完善鼓勵居民合理消費的財稅、信貸等政策,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尤其要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為此,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初次分配中,鼓勵群眾就業創業,合理提高勞動者報酬;同時,發揮好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健全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障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築社會保障安全網,為就業創業者解除後顧之憂。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擴大消費是基礎,穩定投資是關鍵,要善於發揮投資手段的直接拉動作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表明,方向正確的投資見效快、關聯度大,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201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要重點保障在建和續建項目的資金需求,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積極有序地開工建設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要在保持投資合理規模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到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上來。要把投資與消費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增投資與擴消費的良性互動。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繼續向「三農」、水利、欠發達地區、社會事業、科技創新、節能減排以及鐵路、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傾斜,釋放內需潛力,拓展發展空間。

擴大內需,調整結構,需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當前外需疲軟的形勢下,要保持外貿政策的連續性和基本穩定,保持出口平穩增長,推動出口結構升級,努力拓展新的市場。同時,要繼續把擴大進口作為戰略措施來抓,積極擴大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進口,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要著眼全球範圍配置資源和要素,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擴大境外投資合作,並以此帶動貿易、技術、能源資源等合作,積極防範境外投資風險。

三、把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連著內需、連著發展、連著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動消費,又增加投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5000美元,人民群眾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長,民生領域巨大的內需潛力會持續加快釋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結構調整,是轉方式的應有之義。要適應群眾的新期盼和形勢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擺在發展工程的優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實施好重大民生工程,要按照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的原則,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做到積極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逐步擴大基本民生保障的覆蓋面,並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保障的水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既關係民生也關係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是中央的重大決策,具有惠民生、穩房價、擴內需、促發展的多重作用。過去一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新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標,為「十二五」時期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開了一個好頭。通盤考慮總體任務和各地情況,2012年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700萬套以上,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加上結轉的項目,保障房在建規模大,質量要求高,資金需求多,任務更加艱巨。中央財政資金和預算內投資將繼續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債券的使用,要更多向保障房傾斜。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融資平台公司發行企業債券,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房的土地供應實行指標單列,由國家直接下達到地方。要抓緊落實2012年保障房建設計劃,安排好所需資金和土地,確保按時開工和如期竣工,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確保公開公平公正分配。

棚戶區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在棚戶區的群眾大多收入低、生活困難、住房條件窘迫。近幾年各地區和有關方面棚戶區改造取得積極成效,但隨著工作深入推進,需要改造的量可能比原來預計的要大。2012年要繼續把棚戶區改造作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重點任務,加強溝通協調,完善棚戶區改造政策,搞好統籌安排,紮實加以推進。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新醫改既是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也是一項重大民生和發展工程。醫改實施近三年來,五項重點改革穩步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惠及全國95%的城鄉居民,基本藥物售價明顯下降,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重要進展和顯著成績。2012年是深化醫改新任務的起始之年,也是攻堅之年。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難點問題將集中顯現,體制性矛盾將集中暴露,工作難度還會加大。下一步,要認真總結醫改的經驗和做法,抓緊制定「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規劃,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思路,加快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要推進基本醫保由「擴大範圍」轉向「提升質量」,在繼續提高參保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政府補助標準和報銷比例,推進付費方式改革,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補充醫療保險制度。要鞏固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本藥物定價機制,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要全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重點實施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在大醫院推行便民利民措施,優化診療流程,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公立醫院發展新模式。同時,要推動形成多元辦醫格局,適應和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在實施重點民生工程過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服務為先,通過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等手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和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四、堅定不移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發展必須轉方式,而轉方式最大的瓶頸制約在體制機制障礙,許多方面不改革就難以轉變和發展。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面臨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要把發展與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統籌謀劃改革思路和舉措。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研究制定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力求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價格體制改革。價格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信號燈」,是調節市場行為的有力槓桿。我國價格改革已取得重要進展,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決定。但在能源資源、公共事業、環保收費等領域,價格不合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必須深化改革。我國能源資源短缺,同時消耗和浪費卻很嚴重。2010年我國煤炭產量達32.4億噸,佔全球的48%;粗鋼產量達6.37億噸,佔全球的45%。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破解資源環境難題,既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也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從根本上還要靠體制機制改革。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理順煤、電、油、氣、水、礦產等資源性產品價格關係,使其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如試行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就是考慮兼顧公平與效率,促進節約與環保,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方向。與此同時,對水、天然氣等產品的階梯價格改革方案,也要抓緊研究。對居民基本需求範圍內的價格,應合理控制,對非基本需求方面的價格,則應更多採取市場調節的手段。要繼續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通過採取這些改革舉措,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推動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需要注意的是,實施價格改革,不能把經濟增長速度打得太滿從而使經濟關係繃得過緊,這樣才能為改革留出空間。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把財稅體制改革與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更好結合起來,加快構建有利於轉變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同時,要健全金融體制,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一是按照財力和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二是完善預算編製和執行管理制度,提高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三是合理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和稅率,研究將部分高消耗、高排放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逐步擴大房產稅改革試點;研究制定環境保護稅費改革等方案。四是繼續深化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改革,積極培育中小金融機構,促進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健康發展,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擴內需、調結構的主體。要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充分發揮企業的自主權和積極性。要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認真落實好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新36條」,抓緊研究打破壟斷、公平准入、鼓勵競爭的具體政策,鼓勵民間投資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社會事業等領域。還要進一步減少投資審批事項,國家只審批或核准政府投資項目與關係國家經濟安全、涉及整體佈局和影響資源環境的事項,簡化審批環節,規範審批程序,強化服務監督,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五、在穩中求進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012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僅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而且要在轉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上取得新進展。為此,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強社會建設,有利於擴大內需、優化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要合理劃分「基本」與「非基本」的範圍。我們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大致可分為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兩個部分。從我國情況看,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公共就業服務、基本養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基本環境質量以及公共安全等服務類別,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這是公共服務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公益性較強,政府擔負著義不容辭的主體責任。非基本公共服務是指滿足公民多層次、多樣化發展需求的服務類別。如按比例劃分,多數人的需求主要依靠市場提供,還可以通過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支持和引導社會互助來提供。這既能為社會資本開闢更大的投資空間,利用市場機制加快社會領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又能使政府騰出財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的職責。需要強調的是,基本與非基本的劃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保障能力的提高,合理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範圍和調整標準。

加強社會建設,要正確處理社會領域事業與產業的關係。社會領域既包括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群眾體育等主要由政府提供的服務型事業,也包括培訓服務、非基本醫療、文化產業、體育健身等主要由市場提供的服務型產業,具有就業吸納能力強、社會和市場需求潛力大以及能耗低、污染小等特點,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既要維護社會事業的公益性,又要推進社會領域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例如,醫療服務業是一個大產業,應當也可以成為我國服務業中的重要產業。據世界銀行統計,一些發達國家的醫療服務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或超過10%,美國高達17.6%;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達到6%—8%,而我國目前還不到5%。如果與養老、保健、助殘、家政等服務結合起來,潛力和空間更大。

加強社會建設,要重視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如物價問題,直接關係老百姓日常生活,影響千家萬戶。要處理好推進價格改革與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關係,在出台價格政策和改革方案時,要把各種因素考慮得更周全一些,充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努力把握好時機和力度,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努力把影響控制在合理水平。又如煤電油氣運供應問題,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常常處於「緊平衡」狀況。要從保民生、促和諧的高度,加強部門和地區協調,優化組織調度,採取增加生產、實行需求側管理、推進運輸通道建設等措施,提高煤電油氣運供應能力;同時,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切實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活,使內需特別是消費潛力持續發揮。

新的一年,發展改革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保持和發揚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再接再厲,紮實工作,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本文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2011年12月15日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郁文
李克強:推動極地海洋科考攻關      [2012-01-21]
李克強:中美應擴大貿易投資      [2012-01-18]
李克強:不損健康的環境是底線      [2012-01-05]
李克強:中國環境惡化壓力加大      [2012-01-04]
湖南耒陽煤礦發生運輸事故15死      [2012-02-16]
粵地震局副局長:廣州不會地震      [2012-02-16]
美稱中國空軍變革或致內部不穩      [2012-02-16]
中國擬建8艘2萬噸級戰艦護僑民      [2012-02-16]
中國外交「龍年高開」春季熱潮將持續      [2012-02-16]
商務部審查谷歌收購摩托羅拉案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