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自敘利亞反對派在國內發動大規模遊行抗議活動以來,美國的立場一變再變:從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加快改革步伐,到要求其下台並對敘實施包括石油、金融在內的多項制裁,再到力圖迫使敘政權更迭。
從1946年哈菲茲·阿薩德建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開始,到2012年2月6日美方宣佈再次關閉美國駐敘利亞大使館至,其間66年中,美敘兩國曾3次斷交,又3次復交。
在這長達半個多世紀裡,敘利亞政府是怎樣逐步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的呢? 美國與敘利亞究竟有何過不去的 「過節」呢?
美國和敘利亞66載「恩仇」錄
1946年——1967年 「六·五」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敘宣佈同美斷交。
1974年——1986年 在英國指責敘參與恐怖活動並與其斷交後,美國隨即宣佈同敘斷交。
1987年——2008年 美軍直升機越境襲擊敘東北部口岸,敘對此表示強烈抗議。美國宣佈關閉駐敘利亞大使館。
2009年——2012年2月 美國宣佈關閉敘利亞大使館。
1946年,敘利亞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
敘利亞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之父、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曾被稱為大馬士革的「斯芬克斯」,其經歷的確不凡:一個出生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家姓由「瓦赫什」(阿拉伯語意為「野獸」)改為「阿薩德」(「獅子」),而且破天荒地於1970年登上了敘利亞總統的寶座。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阿薩德屬伊斯蘭教什葉派中的阿拉維派,該派信徒只佔全國人口13%,但他卻統治了這個遜尼派穆斯林佔絕大多數的國家長達30年,把敘利亞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一個穩定和充滿自信的地區強國。在這個幾十年來不斷發生軍事政變和反政變的國家裡,阿薩德建立了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權。
老阿薩德制定的敘利亞對外戰略如其本人一樣高深莫測,令人很難讀懂。冷戰時期,敘利亞奉行親蘇政策,是蘇聯在中東的堅定盟友。與埃及最終轉向美國不同,敘利亞一直未脫離蘇聯陣營,這與美國結下了一個不小的怨結。敘美關係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有時候會頻繁來往,有時候卻冷若冰霜。
1967年「六·五」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敘宣佈同美斷交。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
在維持敘利亞與蘇聯的盟友關係的同時,阿薩德有時在採取行動時並沒有同蘇聯協調一致,而是直接與美國打交道。阿薩德雖然把美國稱為敘利亞的頭號敵人,但他從未關閉同美國保持雙邊關係的大門。
1974年6月兩國復交。
1986年10月,在英國指責敘參與恐怖活動並與其斷交後,美國隨即宣佈同敘斷交。
1987年兩國關係恢復正常。
敘利亞是以色列和伊拉克的鄰國,在阿拉伯世界及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後,當時美國國務卿貝克與阿薩德在大馬士革舉行了會談,商討科威特的問題。阿薩德審時度勢,決定加入老布什政府組建的反對伊拉克聯盟。
敘美兩國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和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保持過夥伴關係,美國高層領導人曾多次訪敘,兩國總統也曾舉行過單獨會談。
2000年6月10日,在位30年之久的阿薩德總統因心臟病突發去世。阿薩德的次子巴沙爾子承父業,掌管敘利亞大權。巴沙爾將敘利亞的外交重心放在調整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關係方面。他出訪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並同這些國家領導人建立了私人關係。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巴沙爾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布什表示慰問,後來敘利亞還在反恐方面與美國積極合作,並向美國提供了一些恐怖組織的情報。儘管如此,美國以敘支持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及為軍火和人員進出伊拉克提供便利為由,仍把敘利亞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6個國家黑名單之中,致使兩國關係再度趨於緊張。
在布什宣佈將發動全球反恐戰爭後,敘利亞堅決反對美國以反恐為由對伊拉克發動戰爭。2003年3月1日,在埃及召開的阿盟首腦會議上,巴沙爾呼籲阿拉伯國家不要在可能發生的伊拉克戰爭中向美國提供任何幫助和便利。這使美國極為惱火。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敘公開支持伊拉克的立場引起美國的強烈不滿。美國方面一再指責敘支持伊拉克和藏匿伊領導人。2003年4月,美國總統布什要求敘領導人「盡全力」封鎖邊界,防止薩達姆的追隨者逃跑,並向美移交已在敘境內的被通緝的伊拉克人。同時,美國又指責敘擁有化學武器。敘利亞對美國的專橫態度表示強烈不滿,兩國間的對立情緒進一步加深。
同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敘美關係驟然緊張,美國對敘利亞的責難不斷升級。美國給敘利亞列出了「四大罪狀」: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允許戰鬥人員進入伊拉克;涉嫌收容逃亡的伊拉克政府高級官員;有意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當時,國際社會紛紛猜測,美國攻佔伊拉克後,將鎖定敘利亞作為下一個打擊目標。
2003年12月12日,美國前總統布什簽署了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和外交制裁的《敘利亞責任及黎巴嫩主權法案》,禁止美國向敘利亞出口軍用產品以及除食品和藥品以外的民用產品。
2004年5月,美開始實施對敘經濟和外交制裁法案。
2005年2月,黎巴嫩前總理哈里裡遇害,美推動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要求敘全面配合哈案國際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調查,敘美關係緊張。美迄今仍將敘列入支持恐怖主義活動國家的黑名單。
2006年7月,以色列借口真主黨綁架兩名以軍士兵大舉進攻黎巴嫩南部,打擊受敘利亞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與美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2008年10月,美軍直升機越境襲擊敘東北部口岸,敘對此表示強烈抗議。鑒於敘利亞國內強烈的反美情緒,美30日臨時關閉美駐敘利亞大使館和設在當地的一所美國學校。
奧巴馬上台執政後,美敘兩國政府間的互動逐漸增多,兩國關係從緊張走向緩和。雙方在黎巴嫩問題和伊拉克問題上達成一些諒解。敘利亞還在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問題上採取了合作態度。
但美國還要求敘利亞遠離伊朗,停止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然而,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問題沒有取得重要進展的情況下,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真主黨、哈馬斯和伊朗這些「王牌」來換取同美國改善關係,美國的要求觸及了底線,因此遭到敘利亞拒絕。
2009年6月24日美國白宮和國務院宣佈,美國已決定恢復派遣駐敘利亞大使。
美國決定恢復派駐敘利亞大使,當屬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後,決定採取與阿拉伯國家及伊斯蘭世界增進對話、緩和緊張關係方針的一項產物。按白宮發言人吉布斯所說,美國決定重新向敘利亞派遣大使意在履行奧巴馬總統關於增進美國與阿拉伯國家接觸的承諾,表明奧巴馬政府希望敘利亞政府能夠為促進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2009年7月,美決定解除對敘利亞的部分制裁措施,包括對民用航空、通訊設備和技術、信息設備及軟硬件等方面的禁運。
新聞分析:美國向敘利亞示好為哪般
美國白宮和國務院2009年7月同時宣佈,美國已決定恢復派遣駐敘利亞大使。這是自2005年2月黎巴嫩前總理哈里裡遇刺身亡,美國強烈暗示敘利亞插手此案並召回駐敘大使從而引發美敘關係危機4年之後,美敘關係史上出現的一項值得關注的變化。
美國決定恢復派駐敘利亞大使,當屬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後,決定採取與阿拉伯國家及伊斯蘭世界增進對話、緩和緊張關係方針的一項產物。按白宮發言人吉布斯所說,美國決定重新向敘利亞派遣大使意在履行奧巴馬總統關於增進美國與阿拉伯國家接觸的承諾,表明奧巴馬政府希望敘利亞政府能夠為促進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人們注意到,在白宮宣佈此項決定之前,奧巴馬政府已然為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和落實接觸政策進行過種種預熱和鋪墊:本月初,奧巴馬訪問沙特阿拉伯和埃及,開啟了他1月份上任以來的首次中東之行;5月中下旬,奧巴馬在白宮先後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在此前後,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國防部長蓋茨以及奧巴馬的中東問題特使米切爾更是頻頻穿梭於中東地區。
美敘交惡多年。除了上世紀冷戰的陰影外,影響兩國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前美國總統布什執政期間,以反恐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同時將與伊拉克相鄰的敘利亞定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並以此為由對其實施經濟制裁,包括禁止向敘利亞出口除食品和藥品以外的任何產品、禁止美國企業在敘利亞投資、對敘利亞駐美國和聯合國外交官的行動進行限制、禁止敘利亞飛機進入美國領空、減少與敘利亞的外交接觸以及凍結敘在美資產等。
2010年5月,美國宣佈,美目前對敘利亞採取的制裁措施將延長一年。
敘利亞局勢劇烈動盪
2011年3月初,「臉譜(facebook)」網站出現題為「2011年反對巴沙爾•阿薩德的敘利亞革命」的一篇帖文,呼籲敘利亞人3月15日舉行反政府遊行抗議活動。這一天數十名敘利亞人在大馬士革市中心哈米迪亞市場舉行遊行抗議活動,揭開反政府活動「序幕」。
3月16日,上百名敘利亞人在大馬士革敘利亞內政部大樓前舉行示威遊行,呼籲政府釋放政治犯和擴大民主。
3月18日,德拉省的一些部落首領組織了德拉市有上千人參加的遊行示威,大部分示威者是農民。示威者呼籲政府加快改革,取消緊急狀態。遊行隊伍與與維持秩序的安全部隊人員發生衝突,造成4人死亡。自此,德拉市成為這場動盪風波初期的中心。
4月25日敘利亞軍隊進入德拉市後,敘軍動用2個師的兵力輾轉各個動亂城鎮。時至今日,霍姆斯省、哈馬省、伊德利卜省和大馬士革農村省等4個省份仍然不斷爆發較大規模抗議活動,特別是敘利亞第三大城市霍姆斯市的局勢持續惡化。
霍姆斯市居民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體,兼有阿拉維派(什葉派的分支)穆斯林居民和信奉基督教的居民。儘管敘軍進出霍姆斯市多次,但霍姆斯市仍然成為敘利亞當前的一個新的動亂中心。
敘利亞報道稱,霍姆斯市一些伊斯蘭激進分子打出「基督徒返回貝魯特,阿拉維派穆斯林走進棺材」的口號。在一些市區居住的少量阿拉維派穆斯林家庭不得不做出搬遷的決定。否則,他們將面臨全家被殺害的危險。在霍姆斯市,發生了多起某一教派劫持另一教派的人員並互相殘殺的事件。一些阿拉伯媒體驚呼,霍姆斯市似乎已滑向教派戰爭的邊緣。在霍姆斯市已經出現教派民兵,不斷挑起暴力事件。
美等來千載難逢良機
9·11事件後,美國把恐怖主義列為國家安全面臨的首要威脅,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和薩達姆政權,隨後布什總統開始推行所謂「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但遭到阿拉伯國家的普遍抵制,並引起中東地區穆斯林強烈反美情緒,使美國在中東陷入了冷戰後最嚴重的戰略困境。
然而,一年前,一位突尼斯小販的自焚竟撼動了該國執政數十年的總統之位。隨著本·阿里的逃亡,反政府抗議活動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這一次,美國認為自己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很快選擇站在抗議者一邊,著力推動埃及、利比亞、也門和敘利亞的政權更迭。從目前的實際效果看,美國的立場有助於扭轉布什執政期間美國在中東地區所面臨的戰略困境。
敘利亞爆發大規模遊行抗議活動以來,美國的立場發生了多次變化:從要求總統巴沙爾加快改革步伐,到要求巴沙爾下台並對敘實施包括石油和金融在內的多項制裁,再到試圖強制推行敘利亞政權更迭。美國的戰略意圖相當明顯,它要趁機剪掉伊朗的「羽翼」,使俄羅斯失去其中東的唯一戰略依托,為「蕩平」中東地區做準備。
2012年2月6日,美國關閉駐敘利亞大使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