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社報道,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1日公佈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年青人未婚比例急增,本地就業或在不久面臨青黃不接。專家分析稱香港將很快由「人口紅利」轉為「人口赤字」,大量雙非嬰兒將為港府的公共政策帶來「不確定性」。
根據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數據,香港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由2001年的36.7歲快速上升至去年的41.7歲,預計未來幾年的香港人口將加速老化。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預計香港15-64歲的工作人口將在2011年底達到歷史頂峰的75.1%,並從2012年起下降,到2039年,適齡工作人口占比可能急降至6成左右。他認為香港享受幾十年的「人口紅利」將轉為「人口赤字」。
雷鼎鳴表示,假設2039年勞動參與率仍維持在目前的60%,那麼真正工作的人口便只佔總人口的36.9%,即每一名工作人口除了養活自己外,尚要多養活1.71人,其中0.76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
香港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迎來約20年的嬰兒出生潮,直至80年代跌穿世代更替水平。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教授羅智健認為出生率連續近30年低於可更替水準早已預示著人口老化的加劇;隨著65歲以上長者數量的快速增加,香港的就業市場將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除了就業壓力,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公共資源以滿足醫療、長期照顧等長者急需的產業。另外,香港推出強制性公積金(MPF)至今不足17年,當目前40-50歲的中年人面臨退休時,他們所儲蓄的養老金並不足以滿足退休生活的需求,亦須政府資助。
此前,港府曾經希望內地赴港產子潮能延緩香港的人口老化。香港政務司司長林瑞麟1月在立法會辯論時強調應正面看待「雙非」嬰兒,稱這些嬰兒未來將為香港補充新鮮血液,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
對此,羅智健認為大量「雙非」嬰兒的湧入對改善香港的人口結構幫助不大,並將為政府的公共政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他表示,根據調查,「雙非」嬰兒在拿到香港身份後短期內並不在香港居住,因此目前的爭議主要集中於產房資源分配;但作為香港社會的一員,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必須預留充分的資源,涉及教育、住房及公共服務。若「雙非」嬰兒屆時大批返港接受教育,則香港的公共資源面臨巨大的挑戰;若長期留在內地,則會造成政府公帑的浪費,可謂進退維谷。
統計處最新調查顯示,「雙非」父母在香港生下嬰兒後,大多會返回內地,只有約1%的父母會將嬰兒留在香港由親友照顧;但同時,近六成的「雙非」家長表示,計劃讓子女在21歲前會返回香港讀書或就業。 |